“(颁发此奖)是为了肯定无畏的精神,令人震撼的无畏....这份努力戳破了丑闻,引发波士顿、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关注,促使了罗马天主教会教法发生改变。”


——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颁奖词


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小组的报道揭露了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神父性侵儿童的事件。


聚焦小组成员

...



报道从2002年1月6日起持续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连续报道了90起性侵事件。



...



这次报道在2003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2015年汤姆·麦卡锡将这次报道搬上了大荧幕。

影片《聚焦》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

电影为我们还原了聚焦小组报道前的调查工作。



...


聚焦小组用时一年调查、收集资料。


仅在波士顿当地,可能涉案的神父从一开始的13人随着调查扩大到将近90人到最后精确无误的70人。


这些神父在被举报之后就会被教会以生病、有事等相似的理由调去新的教会,从而给了他们接触到更多孩子的机会。


如此大的数量,意味着什么,不可能没有人知道。



...




只是大家都选择了沉默,选择沉默的每个人,都是加害者!



...




其中一个幸存者说道,没错,他们称自己为幸存者。


“被神父性侵意味着他剥夺了你的信仰

于是你借助酒精或是毒品

不然就只能跳桥自杀

所以我们自称幸存者”



...




电影中没有英雄,只有真相,故事推动冷静、平稳。


冷静平稳、却热血沸腾


不谈新闻理想,

作为记者只是做了职业要求我做的事情,

作为记者只是捍卫了媒体这一第四权力。


调查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各种权利交错、各种无奈。


教会在当地有着自己的势力网,寻求法律帮助的幸存者会被安排和教会进行调节,负责安排的律师则可以从佣金中抽成。



...



...



但是,一个人的恶从来都不是单独的

没有土壤、何来发芽。


公布这些名单,对教父进行“审判”,那我们要放过一直容忍这种罪恶蔓延的教会吗?

不,绝不。


总编辑马蒂•巴伦决定,我们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系统。

神父要罚,容忍甚至助长罪恶滋长的教会不能逃脱。



...




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一次工作,

但对于幸存者来说,这是一次与自己和解的机会,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一次提高警惕的机会,

对于教会来说,这是给你们接受惩罚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波士顿时报》的报道也引发了世界各地对于教会的自查,最后发现不仅是波士顿、不只是美国,神父性侵儿童的罪行遍布全球。



...



...


这种性侵不分男女、与性向无关,就是教父对自己的职权的利用!


...




教会里有教父,我们身边有所谓的“长辈"、”成功人士“,猥亵、强奸儿童,利用自己的权威诱导、威胁,甚至是强迫。


这次王某华事件,好的方面,我们的一部分媒体坚守住了阵地!连发三问。



...



坏的方面竟有当权者直接要求媒体不得发稿!


何等猖狂!


面对此类事件,媒体既要坚守职业道德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击。


当记者们拿到第一手材料时,如果报道得不及时,可能会被其他媒体抢了先。


如果报道早了,又有可能让教会掌握主动权,趁机消除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这种两难的境地大概就是记者工作中日常需要面对的难题。




当聚焦小组的成员终于拿到法庭材料,看到一封封被教会押下来的来自幸存者、或是其父母的举报信,却因为证据不足无法指证整个教会而不能报道时,所爆发出的怒吼,来自职业准则更来自于什么都不能做的无力感。



...



我不信如今是新闻媒体的末世,也不会说现在新闻是最好的时代,但我还是相信总有人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拥有着近乎疯狂的新闻理想。


致仍在坚守职业道德的新闻人

致新闻理想


影片中最令人触动的一句台词,是当聚焦小组采访幸存者菲尔时他说的一句话:"How can you say NO to God?"


是啊,你怎么能拒绝上帝呢?

生理的折磨以及信念的崩塌,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影片工整、平稳,

但平稳绝不等于平庸,

《SPOTLIGHT》是一部讲新闻的好电影。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十点的电影

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