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尼导在拍完惊世骇俗的《第九区》之后大脑就像也被遗落在第九区了一般,在日后不遗余力地创造着刷新新低的烂片。但是此前几部作品最起码还是在坚持他一直以来的科幻题材,到了这部《GT赛车》直接不装了,反正摆烂无止境,干脆接行活拍MV广告片得了。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玩具衍生电影、游戏衍生电影都成色不佳,刚刚过去的半年内《芭比》和《最后生还者》分别展现出了了这两种品类中的顶级水准,市场也给予了它们高度认可。
而《GT赛车》基本代表了游改电影的下水道级别表现,当我在片头看到看到奎托斯的时候就感觉到不妙了,而正片果不其然也自始至终显露着甲方爸爸游戏厂对创作自由的无限压缩,本片故事性甚至不如通勤时会在地铁或电梯中看到的广告强(2元地铁票享受三十元电影体验赢麻了)。
长达135分钟的电影机虎没有任何戏剧冲突,角色塑造更是谈不上,写在片名里的“狂飙”既不狂也没飙,透露着中高考八股文的既视感。已经可以脑补到主创们面对着甲方提的10086个“必须拍”与“不能拍”焦头烂额抓耳挠腮往出憋创意的场景了,于是电影在片头片尾分分叠甲“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恰如看到作文题就知道自己写不好时在开头结尾加的大而无当的题记。
作为一部体育电影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情,首先将体育项目的官能刺激做到极致,体育项目即类型元素,导演应当用镜头发掘此类运动大众从未感受到过的刺激一面。
其次是塑造一个相对有个性,可以平衡励志叙事陈旧感的主角,空山老师说“没有B故事的电影就像一盘散沙,走两步就散了”,在每一处起承转合挂上B故事,即便笔墨有限也能提升剧作厚度。而如此基础的标准本片没有一样是做到的。
影片最大的高概念是“游戏天才宅男成为赛车冠军”,核心表达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赛车手”。
把这两句话写出来我都绷不住了,一句比一句扯淡,一句比一句透露着“何不食肉糜”的傲慢。您真当GT玩家是不想开真赛车呢?您真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赛车手呢?
您有这功夫还是劝劝街边的流浪者买房吧。
而本片论证核心观点,推进主线剧情的方式更是逆天,游戏公司办了一场线上游戏比赛选取了各个赛区的冠军到线下参与真实赛车训练。紧接着被选拔进GT学院的学员们用了还没有高考一轮复习时间长的时间,从此前从未摸过赛车的菜鸟成为了可以和专业赛车手一战并不落下风的职业车手。
当然这个选拔比赛和GT学院都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中的男主角也是0基础直接上的赛道,可是这样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却被本片刻画的无比不可信。
首先本片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场戏展示男主角对赛车的专业知识了解,无论是战术还是机械构造。本片展示的男主角和他昼思夜想的赛车手职业之间唯一现实的勾连就是靠他台词不断重复的“热爱”,简直土味拉满。所以观众无法相信男主角真的可以靠玩十几年游戏就无缝衔接到真车驾驶,就好比音游满级大佬直接PK朗朗一般天方夜谭。
其次GT学院内教学和训练的展示也空洞地让人害怕,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段男主角日益增长的成绩排名和他在室内体育馆练习跑步做了混剪蒙太奇。啊?原来每天练跑步就可以成为顶尖赛车手吗?那我明年也去勒芒试试好了。
不过嘲讽归嘲讽,其实整部电影刻意规避了赛车行业的专业性一面也是其表达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是甲方的10086个“不能”之一。因为只有将这个在普通人看来遥不可及的行业无限降维,在知识理解层面降低门槛,才能符合“任何人都能成为赛车手”这句屁话。
因为现实中连人人买得起一套男主角家里玩游戏的设备都达不到。
片中提到后来男主角出车祸的赛道被称为“飞机场”,以赛车的速度极易在此路段直接使车体飞出赛道。
本片的创作基点也是飞机场,甚至是火箭发射基地,牌坊一立出来就已经超越所谓的“普通人”生活层次几百个level了,后续一切的展开自然都是在云端甚至太阳系。
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韩寒之外还能有几人共情本片的表达,反正我只看出了一件事:普通人想当个赛车观众都很难,除非提前备好三级头三级甲,不然就只能祈祷上天给你个机会看广告复活了。
当某些天龙人拍的电影已经在讲是人都能玩赛车时,我还在为那一个无辜的观众感到惋惜,不过想想花钱看天选之子输出视频号成功学的我又何尝不是一个被创死的观众呢?
本片放在《芭比》之后尤其可笑的不只是甲方过度的创作干预和相形见绌的影片质量,最可笑的是本片的主角其实就是《芭比》中塑造的美泰高层的几个形象。
奥兰多布鲁姆就是那个时刻大义凛然但是又谁都可以踩一脚的文员,大卫哈伯就是无时不刻“川”字刻在额头(杨洋,启动!),不断输出滑稽爹味发言的威尔法瑞尔,男主角自然是沙滩上用水上玩具作为武器好勇斗狠的又一个肯。
如果片方识相,现在把影片改名为《Kendom赛车》也许还能骗到开画日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