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问,主创们是真的想实打实拍一部关于简·奥斯汀的传记故事吗?

影片中,相当一部分的人物姓名源于历史,事件脉络也大抵和所能考究的史料相对应,可标题中Jane这个名字的后面,终是没有加上姓氏Austen。毕竟,对于简·奥斯汀的真实人生,我们也只能从其遗留的信件中窥得一二。

...

不过,描摹现实的书信中所用的辞藻,又能和同一个人文学创作下的笔触有多大出入?既然简·奥斯汀的作品将无数少女迷得神魂颠倒,为近200年前这位伟大的女性作家的生平中注入与其作品持平的想象力,一点也不为过。

...

如何理解becoming?为什么一定要用-ing?直至今时重温影片后,我才发现这个题目的巧妙,关于“转变及过程”,这一真正核心。Becoming前面是什么?只是nobody。那么Jane呢,what Jane?这个名字在英国同时属于成千上万个姑娘,但是只有that Jane,被人们记住。

...

...

此次观影忽而察觉:主角视角的影响力真的不容小觑。许多观看影片的女性朋友坚定的站在Jane的立场上,或多或少基于自己的喜爱和认知,对于究竟应该选择Tom还是Wisley各抒己见。在此不多加评述,因为我也曾经是其中一员,那般喜欢和欣赏亲爱的詹姆斯·麦卡沃伊,习惯地忠实于作品的原CP,被BE美学搞得眼泪哗哗淌。但是翻了翻影评,好像真的没几个人,以另一个视角谈论抛开爱情之外的Jane。

...

...

尝试替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塑造蓝本是个非常有趣的想法,而浪漫的原型不妨就是作者本人。在影片中段,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Darcy跃然于Jane的纸上。通常,我们认为傲慢属于Darcy,偏见属于Elizabeth,但是在Becoming Jane中,我个人认为,pride和prejudice,Jane自己两者均沾。舞会上Tom对Jane说,我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此时的Jane稍稍愣了一下,脸上写了个大大的come on——但或许,他是对的呢?

...

...

率先说明,我是个历史“废”,以下言及史实之处倘若不妥,还望诸位海涵以及指正。

“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文明”有时真的是世界“通用”的。当然,我们绝对要为一个敢说“不”的女性鼓掌叫好,但是不得说,在遇见Tom前,我会更加倾向于将Jane的反抗意识加一个形容词:childish。

...

她会讽刺,会嗤之以鼻,她不在乎钱袋子,文字和思想是她珍视的财富。Jane拒绝做寻常女孩,并且对于自己这样的秉性“引以为傲”。这一点,不免让我回忆起了乔·怀特版《傲慢与偏见》中,Charlotte和秋千上Elizabeth的对话,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有“资本”去任性和反抗。

...

Jane会“放大”自我尊重。Tom给人的第一印象的确不怎么样,而且他也早就表露出自己被“发配”乡下的不爽。但我们childish的Jane,会因为Tom的粗鲁,立即恼怒撕掉了自己的文章,将Tom的不屑上升至整个女性群体。不过,她的不满虽然过激,但是结合时代也完全合理。

...

...

在Lefroy家的书房,Tom反复用“无知”形容Jane——这是我认为全片最精彩的台词之一。在这段针锋相对的对话中,Jane好像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反驳。出于对于Tom那所谓reputation的偏见,ignorance一词在Jane听起来充满了轻佻,所以她回应,“礼数要求我无知”。但是Tom的回答却是,“礼数让你身陷无知,并让你的作品处于妇女的完成层面”,“如果想让自己的创作对等男性作家,经历是至关重要的”。

...

啊没错,在Jane一心想要反击讨厌的offence的时候,Tom的唇枪对准的是思维和创作。

关于上述提到的Tom的回话,我手上片源的翻译隐去了“男”、“女”这两个前缀修饰的对比,不知是有意无意。完全按照原意翻译出来,放到现今听起来确实会有些敏感。但我觉得这不能说明Tom对于性别差异的看法趋于当时的大流。第一,基于当时男女的社会现状,融入统计学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两性在创作层面确存在差异,Tom不过是在描述事实。而舞会上Jane问Tom,(听着,我可对你评价不高)你又会对女性作何评价?Tom的回答是,这取决于什么样的女性,以及她是如何看待我本人。所以第二,我会认为Tom本人是在坚持不上升至性别差异的二人交往的对等。比起夏洛克·福尔摩斯(基于自己可爱的童年,看SH总是带着滤镜)对于艾琳·艾德勒的评价,作为女性,Tom的回答会让我更加舒服。

...

...

我会把Tom认作Jane的“启蒙者”,爱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变化的感觉稍稍有点类似于,Jack最终把Rose 拉进了那个又笑又闹的下等舱。Tom曾言Jane的无知来自缺乏history,接着他便亲自赠与她一段history:他用自己的“不同寻常”打破了久居闺阁中的Jane的认知——推荐的书中会有让少女捂住领口的描述、结结实实的拳头有悖于精致的绅士包装、对Jane进行维护时即便愠怒也极尽礼数的措辞,当然,还有自由意志促成的爱情,以及那个索取了无数少女眼泪的结局。Austen先生说,“Nothing destroys spirit like poverty”,我觉得spirit这个词仿佛是个口袋,能塞下属于Jane和Tom的的好多好多好多东西。

...

...

...

于是乎,Becoming Jane的过程开启。曾经的Jane认为,小说要反应真实世界、人物真实的想法和事件的真相,但是终了,她却会向姐姐淡淡说,自己在写故事,而笔下描画的女性,命运会出现几遭波折,虽然一次遭于一次,但最后会拥有美好的结局。Radcliffe夫人对Jane说,你会知道自己的内心(用以创作),再者,如果失败了,还有想象力。

...

...

“真实”一词的反义,“想象力”可以算一个。众读者永远会为想象力买账。

抱歉朋友们,我真的好反对部分朋友使用的“刻骨铭心”来形容二人的爱情。历史上真实的Lefroy大法官将这段经历谓之为“boyish love”,极为简洁。但即使放在这部充斥了想象力的作品中,这个形容我也不会觉得不贴切。属于那个时代的英国味道,让命名为“爱情”的东西,仅仅在几次相遇、几个眼神、几段对话中,便悄然诞生。爱情若存在,本身就是即为珍贵的奢侈品,这难道就不够回味一生吗?boyish love这样的字眼下笔轻轻,但在我眼中,依旧干净浪漫。

...

...

So,关于真实的Lefroy长女名字的争议,心中那位Hamlet拍了拍我说,不妨就相信Jane Lefroy 是named after her吧!于是我们二人击了击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