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最让人揪心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
任何新情况,都会马上冲上热搜。
此前,一个刷屏级热搜:
武汉,乃至湖北,物资大面积短缺。
一线的医护人员,年三十晚只能拿着泡面凑合。
此前甚至有医护人员,因缺乏防冲击护目镜,不得已把文件夹封面做成简易的护目镜。
他们中很多人,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
为节省时间、节省已经紧缺的医疗物资,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
好消息是:
来自全国各地的顶级医疗团队,紧急驰援武汉。
广州南方医院,四川华西医院,西安西京医院,上海华山医院,陆、海、空三军军医……
他们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参与如此规模的“战场”。
同样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个“第一次”。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军营……
肉叔今天要推荐的,是一部B站和央视合拍的9分纪录片,它挑选了无数个——
人生第一次
第一次。
所有人的“第一次”,都是出生。
在中国,平均每天约有5万人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是在全国21万名产科医师和18万名助产士的帮助下,在2.6万家助产机构里诞生的。
待产孕妇吴丽辉。
这天,她将在医院迎来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她自己有个愿望,希望这次能生个妹妹,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凑成“好”字。
对于很多夫妻来说,“儿女双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的调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很多像吴丽辉夫妇这样只有一胎的家庭,希望能再有一个宝宝。
可美好憧憬的前提,就是要熬过眼前这道坎。
肉叔问了生过宝宝的亲戚,顺产的过程中,最痛苦的是什么?
开指。
这个过程伴随着或大或小无法名状的阵痛,极其煎熬。
待产的吴丽辉痛得打滚。
尽管无痛分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这一比例高达70%。
但在全国,分娩镇痛的开展率还不到20%。
有必要说明。
不要误会,“无痛分娩”并不是整个产程的无痛。
处于安全考虑,目前国内多数医院的分娩镇痛是在宫口开到2~3cm时进行椎管内阻滞。
吴丽辉就在焦灼地等待进入可以打无痛的临产状态。
如果宫口没开到要求水平,她就是再痛,也只能就这么干忍着。
阵痛折磨两个小时后,吴丽辉终于开到两指,可以上无痛了。
她被推进手术室,穿刺针穿过她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脊髓腔外的一个充满神经根的潜在腔隙。
听不懂?
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这一针,是最痛的一针就行了。
这么针都打完以后,吴丽辉终于得到久违的平静,她开玩笑把麻醉医生笑称为“天使”。
-痛得快死了,已经快要屏不住了
-麻醉医生就来了
马上就要生产。
吴丽辉申请陪产服务,丈夫能够全程陪伴,一同见证宝宝出生的那一刻。
手术开始。
主治医师和周围的助产士都在高喊“再来!再来!”
吴丽辉憋足气,用尽全力。
疼。
但吴丽辉需要这个疼痛——
产妇必须借助着宫缩的力量,将一切力气全部往下使,把孩子分娩出体外。
就这样放松吐气,用力憋气,再换气……
如此重复,终于在14:33分,伴随一生啼哭,妹妹诞生了。
所有的辛苦疼痛,在这一刻,如愿以偿。
这是人生第一次的见面。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丈夫满心欢喜,给妻子默默眼泪,吴丽辉笑着吃醋“反正(长得)好的都像你”。
哥哥第一次看到陌生的妹妹,像是感觉失宠地撒娇。
他或许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也第一次有了需要负责任的身份。
一天又一天,产房外的等候室,随处可见疲惫的家人和消息的守望者。
同样和吴丽辉一样焦虑又期待的,还有36岁的周婷。
作为高龄产妇的周婷,进入产房已经十多个小时了,这是她第一次当妈妈。
现在有个难题摆在她面前,顺产还是剖腹产。
她一直都想顺产,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她有点发烧。发烧导致羊水变热,宝宝在发热的宫腔里面会有各种易感染的因素。
最后,因为怕宝宝被感染,周婷没有再坚持顺产。
第一次生产,她极度紧张。
产科医师和助产士不断鼓励她,指导她正确呼吸用力。
经过医生的努力,宝宝来了。
是个女孩儿。
就在医生进行缝针的时候,宝宝终于哇哇哭出声。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
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向爽,27岁,因为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次日就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
同时,她是一个孕妇,怀的还是双胞胎。
这个心脏外科手术需要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把坏掉的瓣膜清理掉,所有的炎症组织都清理干净,然后换一个人工瓣膜。
这在港剧《白色强人》里也有提到过,大概就是把心脏从人体取出来,清理完毕后再放体内。
向爽肚子里的小孩只有27周多。
医学上来说,这个还没成型的宝宝还不算是“人”,是个有生机儿。他本身出来的存活率就非常非常低,几乎不存活。
更严重的是,孕产妇在做这样一个特殊手术的时候,她会用到很多抗凝剂,即使这个时候发现胎儿胎心一下子变慢了或者是不好了,原则上,是不考虑在手术的同时给她终止妊娠,因为胎盘要剥离,大面积出血,搞不好子宫也保不住。
所以家里统一的意见是,先保住大人。
他们一家也走投无路了。
丈夫王翔带着妻子,从老家到上海一路寻医,就算有30%的机会保不住,但这一关,不闯也得闯。
在病房里等待手术的夫妻俩虽然都很忐忑,但还是在互相打气。
没事我肯定没事的
明天你肯定没事的
他们刚刚跟我讲了很多
不操心不操心
丈夫摸着向爽的肚子,喃喃自语,他们真的蛮有灵性的,这两天拼了命地长。
尽人事,听天命。
宝宝很争气,妈妈也很坚强。
向爽曾经在梦见过两个孩子,还在梦里喊出了他们的名字——
春和,景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手术前夜,紧张混杂着期待,一切都还是未知。
但。
波澜不惊,这也是我们能对向爽和她的双胞胎最美好的祝福。
第二天,向爽按时被推进手术室。
手术室外,丈夫彷徨不安地等待,母亲担心得偷偷抹泪。
一切准备就绪。
随着主治医师一声低沉有力的“开始”,手术正式进行中。
机械的运作声,医生之间低语商量,血液运输袋里缓缓低落的血液……
一台手术,三条人命。
向爽的孕期不到28周,胎儿太小,所以这次手术不能剖腹产。
心脏手术的全程,都可能危及腹中胎儿的生命。
很快,手术进行到最紧张的一步,向爽的心脏停跳了。
留给医生的时间非常紧迫。
母体心脏停跳,意味着术中低氧气,低血糖,高血钾的风险大大增加,这就严重威胁两个胎儿的生命。
医生们有序配合,将向爽坏掉的瓣膜切掉。
医生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胎儿保不住,或者说还想生第二胎的话,这个新的瓣膜就起作用了。
换好瓣膜,补完心包,接下来,就该让心脏重新跳起来。
六十分钟过去……
经过多名医生协力抢救,好在,母子平安。
医生也情不自禁击掌庆祝。
两个宝宝真的吉人天相,果然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一个多月后,向爽再次进入手术室。
这一次,她终于要和自己的双胞胎见面了。
这次的手术很顺利。
2点40分33秒,哥哥出生了。
一分钟后,弟弟也紧接着而来。
欢迎你们来到这个世界。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学会说话,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成为父母……
所有的第一次都会拼凑出我们生命中最绚烂的图景。
第一次,既是勇气的开始,也是新生的延续。
没有谁的第一次是平平淡淡,只希望未来的每个第一次都不负韶华。
而所有的第一次,都源于父母孕育出的生命。
特别是十月怀胎的母亲,整个孕期都备受折磨才生下孩子。
同时,我们能健康出生,得益于医护人员的工作。
特别是现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所有人应该都有一致的共识。
随着疫情不断发展,武汉也经历了可以写进史书的第一次——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封锁千万级以上人口的城市。
面对这种第一次,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以他们的“第一次”,奔赴这场“战疫”。
医务工作者。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的护士,1992年出生的褚欢欢,看到科室群里招募人员去武汉疫区。
1月23日晚,开玩笑似的给护士长发微信:
领导如果我能去,我想报名,我是党员,没有孩子,单身狗,没啥顾虑。
当晚,当她得知科里一位高年资的二胎妈妈报名要去疫区时,她“越级”给护理部主任发短信:
如果可以我愿意主动申请。
原因是首先我在呼吸科工作5年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科室里比我年长的都已有家庭甚至都是二胎妈妈 。
其二我是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如果可以请考虑我!
媒体要采访,也被她推辞: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唯一觉得对不起的是家人。
因为我的决定,为我担心。
媒体工作者。
在新闻回报率如此低、中国调查记者几乎绝迹的今天,依然有人怀抱着新闻理想,杀进疫区,带来一线报告。
1月20号晚,武汉市刚刚公布了61家发热门诊名单。
第二天的21号上午,央视总台记者倪晶依,就已经在人员密集的发热门诊报导。
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央视总台记者蒋晓平和摄像苗毅萌,蹲点采访8天。
《三联》《财新》《新京报》,大批媒体坚持在一线的采访报告,在他们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上,以真相,堵住谣言散布的空间。
基建工作者。
今天李克强总理视察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有工人说自己是武汉的,总理又问了声:有没有外地的?
人群中不够整齐,不够大声,但足够骄傲地喊着:
我山东的!我湖南的!安徽的!江西的!重庆的!
从除夕夜开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会战在武汉西南部知音湖畔的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95年生的吕俊是运输车司机,这是他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在外面过年。
他对新华社的记者说,自己是独生子,爸妈这几天催着他回家过年,虽然不忍心二老独守除夕夜,但他知道,这次的工程,比个人的团聚更重要。
说着说着,他低下了头。
还有数不清的自家车主志愿者、酒店业志愿者、餐饮业志愿者、慈善组织、自发捐款捐物者等等等等。
大家也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形式的疫情。
大家也是第一次投入到对抗如此疫情的战斗。
一个值得铭记的第一次。
愿每个逆风者。
都能平安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