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电视剧

这是一个在“尊脂批程”的极端思想下产生的一个究极畸形的怪物。这个剧不是拍给老百姓看的,是给当时红学界自high的,满足自己学术虚荣心的。拍出来向大众进一步宣传他们“尊脂批程”、“高鹗续书说”学说用的。这个剧本的编写由周雷、刘耕路和周岭负责,根据以周汝昌为首的一大批红学家意见完成。整个剧本里里面充满了当时红学界的妄自尊大,那种娇蛮诳横之情看上去真是令人作呕,根本无视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

这个剧就像一个痰盂,任当时红学界把所有口水都汇集进去,还要逼着老百姓喝下去。

当然现在这个87版红楼梦已经被吹成不可逾越的经典了,理由大概如下几点:

一、 电视剧极力还原红楼梦书中的那个世界,从选演员、场地、背景、服饰、台词方多面论证,这里面凝聚力很多学者的心血,是值得肯定的。

二、 演员的表演。演员们的演技基本是在线的,比现在一众快餐式电视剧强了不知多少倍,这是非常值得观众尊敬的。

三、 演员们的个人生活。同红楼梦整个故事的悲剧性相同,很多参演演员在拍片结束之后生活也是充满坎坷,令人唏嘘不已。很多人投入太深,没有从剧中走出。譬如最出名的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女士的出家、因病早逝的悲剧。贾瑞扮演者马广儒先生的人生悲剧。还有板儿演员李玥先生因车祸早逝,等等等等。这一系列人生的悲剧,更增添了电视剧本身的悲凉色彩和传奇性,让人看后唏嘘不已。

四、 出色的背景音乐。这包括王立平先生谱曲的主题曲和歌手陈力女士的完美演绎,我个人感觉完全契合了红楼梦的主题。

五、 后来电视剧的对比。就是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使得大家有了更多理由去怀念87版电视剧,当然里面或多或少也难免有些厚古薄今的意味。新版红楼梦我大体扫了一眼,其实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譬如坚持使用坚持使用通行120回结局,拍摄技术上的进步。但是里面女性的那个波浪刘海我实在是欣赏不来,估计很多人都是这样,看了之后很难入戏。林黛玉演员蒋梦婕的脸型和书中的人物也不是很吻合。所以我本人也是在没动力继续看下去。

以上大概就是87版红楼梦的优点,我本人也比较欣赏前29集(除了第5集),这也算是对那一批演员、剧务等所有后勤人员心血的尊重。可惜这些优点全部被剧本本身的严重缺陷所掩盖了,我大概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上:李希凡和被玷污的薛宝钗
首先是电视剧集数。
如果你也是拿着书看这部电视剧,那估计和我一样对它其实是很不满意的,因为拍的集数太少了,总共才36集,前80回内容用30集就解决了。相比之下,其他央视拍摄的四大名著电视剧,120回三国84集,120回水浒43集(征辽,王庆、田虎情节没有拍,但是根本不影响),100回西游记41集(先拍了25,后补了16集),120回红楼梦反而是拍的最少的。三国、水浒和西游,都是作者整理流传多年的评书故事,加上个人补充连接完成的。由于不是一个人独立创作的,里面的很多小故事都是自成一体,彼此之间关联不大,拍电视剧时有所取舍都影响不大。
可是红楼梦和其它三部名著不一样,曹公基本上独自用如椽巨笔写了120回一部大书,里面包含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环环相扣,此起彼伏。由于集数的严重不足,你会发现电视剧中很多是两三个故事拍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小故事拍一半、掐头去尾、颠三倒四,或者很多章回就直接删掉不拍了。这直接导致很多故事情节不完整,让人看上去非常突兀。
这个集数偏少的原因有的说是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技术,但是我觉得红楼梦中也没这么多神魔鬼怪的画面吧,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真的有这么难拍吗?同时期西游记的场景要求可是比红楼梦要求高多了,照样拍出来了,还非常好。这么重要的故事情节没拍出来实在是非常大的遗憾。有的说是编剧写了,也拍了,但是后期剪辑没剪好。我看了87版红楼梦出版的剧本,里面就是有很多情节上的漏洞,这个锅真轮不到后期剪辑去背。
既然很多原有的情节都不得已删掉了,有些书中根本没有的情节还是否有必要去拍呢?譬如19集中,贾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一节,就是书中故意略去的情节。以妙玉的性格和对宝玉的情愫,这种不写之写的艺术处理,里面无限遐想让人玩味。电视剧硬生生画蛇添足把这段拍出来了,这样就俗气了。
类似的编剧为了显示自己功力,在剧中多处非要把书中人物连贯的台词打混了重新编排说出来,这种做法我也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本来作者涉及的台词就是很有逻辑性的,打乱顺序后,再放到这个情景之中表现出来,效果就差了很多,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处理方式。举个例子,21集中凤姐和平儿私下讨论探春时,凤姐那一大串台词,大家可以和书中原文对照看一下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再提一个让我很不解的地方,电视剧中稍微涉及到一僧一道的玄幻场面几乎都没拍。开头实在跳不过,拍了,但是很简单。后面贾瑞在家治病,那个本应跛足道人传授的风月宝鉴其来源和去向全都没拍。后面贾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扎纸人下咒,最后二人竟然是被医生针灸治好的,而不是书中设计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出手相救。至于后面柳湘莲被点化出家,也从书中的“跏腿道士”换成了一位腿脚利索的“哑巴”道士(剧本上有台词但是电视剧里没说话)。
我一开始以为是不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拍摄过程中严格要求反封建反迷信。但是后来一想西游记和封神记当时都拍了,肯定不是这个原因。于是我估计败笔还是出在编剧的身上,后来也验证了我的想法。
当然这种乱删情节、对话最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导致人物形象不完整、受损甚至颠倒,让观众对书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反转。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薛宝钗。
就像刚才说过的电视剧中“反封建迷信”信条,甚至连书中第8回,介绍薛宝钗金璎珞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时,宝钗丫头莺儿书中有一句台词: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这句话说出来不用五秒钟,结果在电视剧中被删掉了。这一下可惹了大麻烦!
这个问题可谓是“腰斩红楼梦”思想下,长期以来,红楼梦解读阴谋化、人物理解阴险化、读者心态恶俗化的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关于薛宝钗的人品问题。
其实薛宝钗是什么人很容易理解,看书一遍的读者都知道宝姐姐是个有“德”的人。这一点曹公也在她的判词中明确写道“可叹停机德”,本来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当然薛宝钗城府非常非常深,为人有时过于明哲保身,正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就这点也在书中对宝钗提出了批评,不过仍然将她排在正册和林黛玉并列第一。
结果有人仗着多看了几遍书,就拎着半瓶子醋出来晃荡了。在他们眼中,薛宝钗是个bitch、心机婊。喜欢暗中陷害别人,自己从中获利。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是薛姨妈、薛宝钗一家人为制造的,那个金锁是她们私自制造的,根本不是癞头和尚送的。她们目的就是为了以后嫁给有钱的贾家,让宝钗成为宝二奶奶。
这个是我看红楼梦遇到过的最恶心、最阴险的人物解读观点,没有之一。
87版电视剧删了这句台词,更是一下把“金玉良缘”的合法性给彻底剥夺了,助长了这种完全错误的人物理解!
我觉得有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可以把眼睛抠出来喂狗了,反正也是睁眼瞎,装脑袋上也什么用。
下面我被迫暂时岔开本节主题,写一大段文字来维护薛宝钗的形象。如果她的形象崩塌了,并列十二钗正册第一的林黛玉又是什么样的人?薛林以下其他女子又是什么样的人?整部红楼梦还是不是歌颂这些女性?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究竟写的是什么玩意?
关于“金玉良缘”是不是上天设定,最简单直接的证据就是第5回,薛宝钗《误终身》判曲第一句: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这是书中第一次明确点明贯穿全书的贾宝玉两大感情线,“金玉良姻(缘)”和“木石前盟”。曲子第二句: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进一步点明了贾宝玉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纠葛。虽然两份感情都是上天注定,但显然贾宝玉选择了“木石前盟”,最终导致了三人的感情悲剧。而这个感情悲剧,在薛宝钗前面第一支曲子《红楼梦引子》最后一句就交代的清清楚楚: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以上所有曲子都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听天上的仙女们唱的,“金玉良缘”早就是上天注定好的感情。按照有些人的说法,难道薛宝钗一家人这么有钱,连神仙都收买了帮她们编造“金玉良缘”的谎言?费这么大劲,还干嘛嫁给贾宝玉成为宝二奶奶;直接嫁给皇帝老子,生个皇太子,母仪天下,岂不美哉?要么就是薛家人串通秦可卿,在她的卧室埋伏下机关,通过脑电波把以上一切灌输给贾宝玉?
我可~~~~~~~!
再看第二个证据,上天安排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从头到尾到底是怎么发展的。答案就在书中第1回,甄士隐神游时听到的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对话之中: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我们都知道这一僧一道贯穿全书,把上天注定的所有感情纠葛带到人间,推动故事发展。但其实,这里面起到主导作用的是那个僧人,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就像上面这段对话,道人本来是不知道僧人到底要去干什么事情。僧人说有“一段风流公案”,里面有“一干风流冤家”等等。
这就很关键了,此时僧人已经完全明白“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感情设定了,所以才说有“风流冤家”。假设没有“金玉良缘”,只有“木石前盟”,故事最后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最后喜结良缘,白首偕老,还何来“风流公案”、“风流冤家”之说?当然红楼梦书里有很多人之间感情纠葛,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三角恋”。没有宝黛钗之间的感情矛盾,茫茫大士根本不会这么说。
再往下一大段,僧人好好解释了什么是“木石前盟”,他的目的就是就是说明虽然两份感情都是上天注定,但是“木石前盟”比“金玉良缘”更重要,所以以后贾宝玉会不顾一切选择林黛玉。他介绍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之间的联系说了一大段话,最后结尾一句话: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正因为有“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冲突,僧人才这么说,明白吗?
听了这么一大段话,道人才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他俩接着说: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现在道人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并且感到excited,自己也想加入进去,于是他俩接着说: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OK,两人说完了,即将也投入人间去推动这“一段风流公案”。注意,僧人明确说道“有一半落尘”,也就是暗示最重要的“宝黛钗三角恋”的成员之一,最年长薛宝钗已经出生了。没有女一号宝钗在里面,只有其他配角,僧人是根本不会说“一半”的。
以上基本就是一僧一道在天界的对话,这里面是僧人主导,道人后来加入。所以第1回最一开始,补天石求他俩把自己带到人间享受一番,还是僧人答应的: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就这样一僧一道也来到人间,化身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继续推动故事发展。当然,起主导作用的依旧是僧人(茫茫大士)的化身“癞头和尚”,他分别去找孩时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第3回,先从林黛玉口中得知这段癞头和尚给她治病的经历:
“黛玉笑道:“。。。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
这个没什么疑问。然后往下就是第8回,宝玉看到宝钗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后,宝钗丫头莺儿笑着说的这句话: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当然这里癞头和尚送的到底是“字”,还是带有字的“金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知道“金玉良缘”也是上天安排好的就可以了,不是薛家自己偷偷摸摸制造的就行了。
我知道有些人怀疑是不是莺儿跟薛家一起造假,你自己翻翻书,看看这段对话,莺儿笑着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造假的感觉。或者看看全书,莺儿是个什么样的女子,有没有造假的可能。如果你没有证据,就请停止这种不负责任的臆想,这对你理解红楼梦没有任何帮助。如果你非要坚持这种阴暗想法,请立刻滚出我的文章。
当然薛宝钗和癞头和尚的经历不止金锁一项,早在前面第7回,她就对周瑞家的讲述了小时候有个和尚给她治病的故事:
“。。。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结壮,还不相干。若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
很显然这里的“秃头和尚”就是文中一直提到的“癞头和尚”。所以文中,茫茫大士下凡后,继续着他的使命,分别去找贾宝玉命中注定的两个情感对象。由于贾薛之间在天界并无像贾林之间有紧密的前世联系,癞头和尚来到人间还要代表上天,正式去促成建立“金玉良缘”,这样“一段风流公案”才会出现。
就连这段话,秃头和尚送药方给薛宝钗,87版电视剧正式出版的剧本都把“秃头和尚”四个字抹去了。不过电视剧中,薛宝钗的台词中还是说到了“癞头和尚”四个字,也是给观众一个交代了。
当然我知道总有那么一些人要跟我较劲,说这个“秃头和尚”不是“癞头和尚”,虽然连红楼梦编剧、一众红学家也认为二者是同一人(在此我非常希望你们能把这种锱铢必较的态度用在所有脂批上面,那对你们自己来说都是受益无穷)。没问题,我完全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薛宝钗说“秃头”而不是“癞头”。
首先后文紧接着周瑞问“冷香丸”名字由来时,薛宝钗就这么说:
“周瑞家的又道:“这药可有名字没有呢?”
宝钗道:“有。这也是癞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所以其实这个“秃头和尚”就是“癞和尚”,也就是“癞头和尚”。
再来讲为何宝钗一开始先随口说了个“秃头和尚”呢?这还是和薛宝钗的“停机德”人设息息相关。“癞头”本来就是一个略带贬义的说法,就像“瞎子”和“盲人”、“残废”和“残疾”之间的区别。书中其他人无所谓,随便说“癞头”没问题,旁白也是。但是由于薛宝钗过于“德”,这个词她是万万说不出口的。尤其是还当着外人周瑞家的面,所以她就改了个说法“秃头”,贬义没那么强烈的词语。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来,“秃头和尚”本来就是很累赘的说法,因为和尚自然就是“秃头”,没必要去强调这点。只不过这里薛宝钗实在是说不出“癞头”二字,作者又要暗示读者这个和尚不是普通的和尚,就是茫茫大士的化身“癞头和尚”,最后就用了个看似很累赘的“秃头和尚”。据我统计,“秃头”一词,前80回就出现这么一次。
你要问我薛宝钗真的会这么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语吗,连这么小的地方也放不下自己的身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她就是这么一位用封建礼教严格要求自己的女子,对外人一直紧绷着,活得很累很累。我真的为这么一位女子的悲惨人生感到叹息。
下面我做了个简单有意思的统计,来证明我这个观点。大家知道红楼梦书中的女性经常用“啐”这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别人的不满和气氛,当然也有一部分情况下也是和熟人互相之间开玩笑而已,这个大家和自己好朋友之间也经常如此。但毕竟啐人还是一种不雅的举止,于是我就统计了前80回中,主要女性角色“啐”人和自己话里有“啐”字加起来的次数,像赵姨娘那种纯喷子和一些不重要的老妈子我就不算了。版本用的Kolistan 汇校整理、制作的3.13《红楼梦脂评汇校本》PDF文件。结果如下:

...

我很惊奇的发现林妹妹居然是个“小喷子”,前80回啐人次数勇夺第一。这也侧面说明“啐人”其实却是不是什么过于不雅的行为,太平常了,大家总要有个发泄感情的途径,啐就是最简单、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凤姐排在第二,也是正常,她贡献了全书第一口“啐”。考虑到67回文字版本的差异,凤姐甚至会反超颦儿一次夺冠。
宝姐姐也有一次实在是绷不住“啐”了一口,这是什么情况呢?33回宝玉被贾政痛揍,34回薛姨妈责怪薛蟠惹得宝玉被揍。呆霸王呆气又犯了,被冤枉后不干了,非常激动地和薛姨妈、宝钗对喷一阵,惹得这娘俩痛哭不止。35回薛蟠冷静下来了,回来跟自己亲妈和亲妹妹道歉,态度可谓极其诚恳:
“薛蟠在外边听见,连忙跑了过来,对着宝钗,左一个揖,右一个揖,只说:“好妹妹,恕我这一次罢!原是我昨儿吃了酒,回来的晚了,路上撞客着了,来家未醒,不知胡说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气。””
看到亲哥这么可爱的一面,一向紧绷着自己的宝姐姐终于也是放松下来,破涕为笑:
“宝钗原是掩面哭的,听如此说,由不得又好笑了,遂抬头向地下啐了一口,说道:“你不用做这些像生儿。我知道你的心里多嫌我们娘儿两个,是要变着法儿叫我们离了你,你就心净了。””
就是这么轻松搞笑的场景,面对自己最亲的亲人,如此真诚、低三下四恳求自己原谅的薛蟠,宝钗才贡献了唯一一次“啐”,并且还是“向地下啐了一口”。其他人很多都是对着别人当面“啐”。
就这个样的薛宝钗,你说她平时是不是对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在这种道德束缚下,内心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于是我又顺便统计了“蹄子”这个书中非常经典的女性骂人词汇,显然这个词就不雅的多了,感情就更加强烈;当然依旧可以用在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开玩笑。结果如下:


这个结果很有意思,因为“蹄子”这个词很重,用于骂人的话要看这个人的身份、修养、年纪、事情轻重等因素;用于开玩笑也要看这个人的性格、场合、和开玩笑对象的亲密度等等。贾母和香菱有一段话说了两个“蹄子” 。平儿和袭人有次开鸳鸯玩笑,一起说了一次。
凤姐又贡献了全书第一次也是最多次的“蹄子”。和“啐”人的结果相比,说“蹄子”的人数反而更多,大都是大观园中几个大丫头之间相互开玩笑,可见她们彼此之间也是关系非常好的。里面最突出的就是晴雯了,身为丫头居然仅次于凤姐,这块“爆炭”的性格和受宠地位可想而知。
这些人中唯一一位有身份的姑娘就是林黛玉了,可见“蹄子”这个词确实比较粗,这些千金小姐们很难开口的。林妹妹这次又是怎么回事呢?57回,紫鹃跟着薛宝钗和薛姨妈开林黛玉婚事的玩笑,林黛玉羞得不行,又不好意思骂薛宝钗和薛姨妈,趁着紫鹃插嘴,赶紧来了一句:
“黛玉先骂:“又与你这蹄子什么相干?”后来见了这样,也笑起来说:“阿弥陀佛!该,该,该!也臊了一鼻子灰去了!””
注意故事情节,大家用年轻女子最敏感的婚姻话题开林黛玉玩笑,她是在没地方发泄羞愧之情,最后就以主子身份,冲着自己最亲密的贴身丫头紫鹃骂道“蹄子”。后来又接着说“阿弥陀佛”,可能也是为自己情急之下的失态有些不好意思吧。
当然薛宝钗更不可能说“蹄子”了。这个统计结果很有意思,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回到原文去看看,很多地方故事情节都非常搞笑。
至于其他更脏的词汇,我就不需要统计了。
废了这么半天劲,就是为了证明薛宝钗的“德”,说明她说的“秃头和尚”就是“癞头和尚”(电视剧中薛宝钗台词直接说的就是“癞头和尚”,这倒是方便观众理解,无伤大雅。如果你看书还理解不了,也就太遗憾了),再证实“金玉良缘”虽然低于“木石前盟”,但也是上天安排的,不是薛家偷偷制造的。所以薛宝钗是配得上“德”,大家不要再阴谋论了。你如此玷污了薛宝钗,往下书中所有女子就都没法看了。
当然关于薛宝钗的“德”,还有一个著名的“陷害林黛玉事件”。87版电视剧由于胡乱删减故事情节,此处又把薛宝钗的人设搞崩了,我不得不再费一大段文字解释一下。
薛宝钗城府极深,这一点不假,她做的有些事情大家读起来觉得很冷,但本意全部都是出于自保,并没有主观故意伤害别人。就像很多人最痛恨薛宝钗偷听小红和坠儿谈话然后诬陷林黛玉一节,发生在27回。我带大家看看事情前因后果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这天是芒种节,大家要祭饯花神,迎接夏天。大观园的女孩们全部跑出来一起玩了,唯独不见林黛玉。迎春说林妹妹怎么不出来,是不是睡懒觉?然后薛宝钗自告奋勇去潇湘馆找林黛玉。路上碰上文官等人,大家闲话一番,她又说自己还去找林黛玉,让大家先去园子里一起玩就先走了。自己刚到潇湘馆门口: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二人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
自己本来要找林黛玉,结果看见贾宝玉进去了。这种场面换任何一个十几、二十几岁的女孩子看见了都会脑补很多事情。读者完全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薛宝钗,看到了一男一女之间比较隐私的事情,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然后薛宝钗就想回去找其他姐妹去玩,突然看见一对蝴蝶,就兴致大发去扑蝴蝶了。下面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情节她误打误撞来到滴翠亭外偷听别人谈话,发现自己就要被发现,无处躲藏时,她是这个反应: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儿,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他素习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这一小节故事从头到尾薛宝钗就是想要自保而已,她最后以林黛玉为挡箭牌,从而伤害了林黛玉,这没得洗。但是很明显她完全就是脱口而出,无心而为之。看见原文“犹未想完”四个大字了吗?她也是情急之下脱口把林黛玉名字叫出来了。因为她本来就是要去找林黛玉的,又碰巧看见贾宝玉走进潇湘馆。不管她当时脑子里还有没有想着这事,林黛玉的名字肯定是还在她的潜意识里。以至于情急之下,她根本没有时间再多想,只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本来小红和坠儿就是大观园里级别最低的丫头,薛宝钗要想陷害林黛玉,不在贾母王夫人面前说坏话,跟这两个丫头较劲有毛用?这俩人和其他下人关系也不怎么样,她俩讨厌林黛玉,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退一万步讲,如果薛宝钗要想整林黛玉,更好的机会多得是。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40回行酒令时,林黛玉小心说“禁书”《西厢记》中“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单就被薛宝钗注意了。这可是贾母亲自组织的宴会,所有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在,贾母、薛姨妈、王夫人还有上上下下一众姐妹们。42回,宝钗找了个机会私下单独和黛玉谈论了这事,她以姐姐的身份,耐心地教育了一下林黛玉。那段劝解里没有生硬的大道理,没有拿住别人小辫子的那种咄咄逼人,反而用自己小时候翻了同样错误的经历举例(很有可能是编的),把自己和林黛玉放到同一个位置,让林黛玉听起来都安心接受。说的真是让人听起来如沐春风,可谓是薛宝钗极高情商的体现。
接下来又给林黛玉燕窝吃,林黛玉都感动到自我批评了,不该之前认为薛宝钗是个“心里藏奸”的人。此后两人亲如亲姐妹,再无芥蒂了。薛宝钗要是你们想的那种人,林黛玉早就被贾母踢出荣国府了。
最后再为宝姐姐多写一段话吧。开始读红楼梦,也是以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像林妹妹这么超凡脱俗的女子,肯定是天上才有的;相比之下,薛宝钗是一个很世俗的女子。
但是到现在,我的观点截然相反。也就是林黛玉是属于凡间的,而薛宝钗是凡间不存在的人物。
原因很简单,我们读书,就会发现林黛玉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她有喜怒哀乐,她会为爱情争风吃醋。她就像我们身边可能出现的小妹妹,只不过文艺气息非常重。用现在的话说林黛玉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只不过她是个才华、样貌顶配的“女文青”。达到这种程度的人不多,但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两个类似的人。
薛宝钗就不同了,她情商智商太高,高到太完美,高到你有时候觉得她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人,什么情况都冷静到太冷酷。这种表现不可能是凡人做出来的。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老老少少都笑,唯独薛宝钗不笑。以至于我不得不往前翻书确认一下,她究竟在不在现场。她应该一眼就看出刘姥姥这种小人物为讨生计的无奈与悲哀,因此实在是笑不出来。这点也是书中一贯采用的“不写之写”手法,大家应该留意。
往后她被亲生母亲出卖嫁给半傻的贾宝玉,从都到尾她一言不发,只是暗暗垂泪。再譬如刚刚统计她啐人的次数。这么一位年纪轻轻的女子,始终用“停机德”压抑自己,这活的该有多累?我甚至怀疑她睡觉的时候都会有一部分脑子保持清醒,时刻注意自己的睡姿。一般人像她这么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时时刻刻精神压力都这么大,早就把自己累死了。书中作者时时拿圣人的标准去衡量薛宝钗,这种级别的人设,确实不属于凡间。
如果还有人读了原文这两处文字仍然坚持认为薛宝钗是故意算计陷害林黛玉,那我只能说你们的内心戏太多了,太肮脏了!怪不得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什么人就用什么眼光去解读红楼梦,一点不假!这段戏在87版电视剧中改了个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把薛宝钗扑蝴蝶之前的内容拍出来,因此直接导致人物形象大大受损,这个责任,编剧难辞其咎。更不用说87版最后几集中,编剧们胡编乱改,把袭人、薛宝钗黑得渣都不剩了,这都完全颠倒了曹公对这两位女子人物性格设定,根本上违背了曹公的原意,实在是太恶心了!!!
此处不得不特意提一下李希凡先生。我在写本文之前,对他毫无了解。在准备写作看相关材料时,发现每当他的名字与红楼梦同时出现,都“很碰巧”产生一系列令人作呕的丑剧。譬如之前说过的,1954年他和蓝翎共同发起对俞平伯先生的无端攻击。这个政治上的投机事件,让他此后飞黄腾达,政界、文化界双丰收。也使得红楼梦研究彻底政治化、偏离了文学上的解读。此后“高鹗续书说”正式确立,腰斩红楼梦,贻害至今。82版人民文学红楼梦也是他和冯其庸先生共同领导修订的。
以上说到的关于薛宝钗人格的污蔑,他也是全部支持赞同的。这也非常明显的体现了他的红楼梦学术观念,政治化、阴谋化、丑恶化。就是2003百家讲坛《新解《红楼梦》》系列节目第6集“漫话宝黛钗”,由他和张庆善先生、孙玉明先生共讲。张庆善先生,就我目前对他不是很全面的了解,可以称得上是红学界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好人之一。他的红楼梦学术观点是很正的,客观、科学。他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理解是正确的,譬如说薛宝钗,也说到关于“金玉良缘”和“陷害林黛玉”两个例子,有批评薛宝钗,但更多的是同情。这和我观点是一致的。
节目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o01696o0yx6.html
结果张庆善先生每次好不容易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完毕,李希凡就立刻以“点评”的姿态抛出他截然相反的结论进行反驳,就是什么薛宝钗故意陷害林黛玉、薛家伪造“金玉良缘”言论。这让台下的观众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李的观点是对的。
据节目开始介绍,李希凡和张庆善先生当时都是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不过李希凡年龄更长一些,在红学界资历老。并且李希凡还有一系列更高的行政头衔,长期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有实权)。网上资料显示,他1954年就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即他无端批判俞平伯先生同年12月);以后继续当选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等。这些头衔,显然是张庆善先生当年望尘莫及的。所以节目中,李希凡会非常自然倚老卖老最后做“点评批评式”发言。说实在的,当时现场换成我,早就掀桌子走人了。我是实在听不下去李希凡的种种学术观点,在此发个表情包:

...

李希凡先生其实就是一个过去几十年最有代表性的“主流红学家”代表,他坚持“高鹗续书说”,腰斩红楼梦,迷信脂批,彻底把红楼梦政治化、阴谋化。这种对红楼梦的破坏,某种意义上,比周汝昌和刘心武更可怕。如果说周刘二人的观点就像当面给你喂屎一样,有的人一看就知道,赶快跑开;有的人靠近了闻一下,发现不对劲也走了;再不行有的人吃了几口,发现味道不对就赶紧吐出来不再吃了;当然还有部分人,我就不说了,有点恶心。
李的观点就是暗中下毒,无色无味,让你毫无察觉就慢慢毙命了。并且由于李希凡长期活动于主流红学界,还身兼学术、政界多项要职,他的学术观点,借助于官方渠道进行传播,对于普通大众无疑是更具有杀伤性的。
就像李希凡这种人,连红楼梦并列女一号薛宝钗都理解的南辕北辙,你说他研究红楼梦这么多年,能研究个什么东西出来?
但是由于李在学术圈的超高资历,对新一代学者的巨大影响力也是存在的。譬如节目中的张庆善先生,和旁边的较为年轻的孙玉明先生(我对他了解不多,不过看节目印象很好,见解很中肯客观),两个人红学观点应该是很科学的。两位先生先后担任前任和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一把手)。不过看看现在民间对红楼梦的理解,基本还是在“腰斩红楼梦”思想下进行。可见作为红楼梦研究官方,红楼梦研究所最近这十几年所作所为也是十分有限,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对大众阅读红楼梦的错误引导还在继续,不得不说是非常可惜的。

中:狗尾续貂的结局
以上第一点这个集数严重不足的缺点还是勉强可以接受。毕竟是拍电视剧,还要牵涉到人员、经费、时间多种客观因素,很多次要情节被删除,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有的话也就几秒钟说完也不给)。只要到最后把握好最主线剧情,几个关键故事,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然而很可惜,这群红学家在开卷考试照着答案抄的情况下也来了个严重不及格。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首播时这部红楼梦和央视老三国、西游记一样广受好评,当时该剧面对了排山倒海般的质疑,大量的普通老百姓、权威、专家、领导纷纷表示了强烈不满。下了如此多心血的电视剧本该成为经典流传,到最后反而让老百姓唾骂不止,真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这就是本剧第二个缺点,也是它最致命的死结,乱改故事结局。

因为当时那批红学家已经走火入魔了,早就想对后40回蠢蠢欲动了。在长期极端学术思想的浸淫下,他们以为红楼梦最重要的是反映了“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层政治寓意,却忘了红楼梦最根本也是最受大众喜爱的原因是因为书中凄美的宝黛钗爱情故事。他们的狼子野心,在正式出版的剧本序言和前言里是昭然若揭。

这篇序是周汝昌1986年写的,他的红楼梦研究水平我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可谓是毁红楼梦第一人。由他执笔写序,这部电视剧的基调大家就可以有个基本判断了。我给大家摘抄几句分析一下。他对后40回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红楼梦》自从乾隆末年遭到程高伪续书的偷天换日之后,原著的八十回后的重要情节已然全被篡改,伪续四十回,从根本到细节都是歪曲雪芹思想的。。。”

前面说过红学界主流(人文社82版红楼梦前言)自己在此时都怀疑高鹗续书说了,只不过碍于脸面没有修改。周汝昌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高鹗续书说的前提下,他这就是一通毫无基本学术素养的说法。没有一点严肃的治学精神,对后40回全部否定。

“那些剧本十分欣赏那个“李代桃僵”的“掉包式”爱情小悲剧,以为《红楼梦》的“顶点”和“菁华”就在这里。。。”

这里是彻底贬低流传两百年之久,深受大众喜爱的“黛死钗嫁”结局,这篇序文就注定了整部87版电视剧就是个笑话。周汝昌这里还故意曲解鲁迅先生的评价说“黛死钗嫁”是“小悲剧”,真是可笑至极。鲁迅先生说的“小悲剧”,是指这个爱情悲剧牵涉人数少而“小”,其艺术价值和格局反而是“大”和“高”,与当时各种红楼梦续书中的庸俗“大团圆”结局相对。具体分析还是看郑庆山先生《鲁迅论《红楼梦》的现实主义》一文便可。周汝昌连人家写的是什么意思都看不懂还在这乱加引用,试图拉鲁迅先生下水来维护自己的错误观点,真的是可耻可耻!后面他也意识到这部剧本会带来的恶劣影响,但是还往脸上贴金:

“然而,历史是不停步的,程高伪续的那一套,尽管还有市场,但在此剧之出现这个事实面前,已经不再是“如日方中”的局面了。”

很可惜,后来大众的反馈狠狠打了他的脸。所以从这点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红学界那么讨厌周汝昌的观点,还不得不把他立为红学界一哥的形象。因为本身大家就是一丘之貉,他们要借周汝昌的名声和超高人气继续维持自己的“高鹗续书说”,自己的谎言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

序文后面有一篇题为《愿心》的代前言,由三位编剧共同撰写,里面进一步用各种不要脸的狂妄之词试图维护自己擅改故事结局的合法性,看的真是令人吐血。我一条条驳,一下下扇他们的脸。

他们先嘲笑了一下以往红楼梦改编文艺作品的“缺点”,认为之前的作品:

“无一不是紧紧地扣住“金玉姻缘”大做文章。而从使人感受到,仿佛一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以“心酸之泪哭成”的大书,写的就只是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恋爱以及他们的婚姻悲剧。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一上来就大错特错!根本把红楼梦的雅俗共赏放在一边,不知道为何红楼梦会如此受大众欢迎,完全忽视了大众对于红楼梦的审美需求。反而以为别人没抓住要点,实际上自己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在这里洋洋得意。

“我们知道,“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并不是曹雪芹第一个喊出来的。如果说仅仅从这样一个层次上理解《红楼梦》,那么它的积极意义还比不上《西厢记》和《牡丹亭》。不是么?为了追求自由婚姻,张君瑞敢于夜半逾墙,柳梦梅不惜冒死开棺,贾宝玉呢?怕是连十分之一的勇气都不曾有过。”

又是大错特错!宝黛钗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最终以悲剧收场。红楼梦作为一部古代文人独立创作的、以爱情为主题的长篇文学作品,这种悲剧化的处理方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学史中最为宝贵的一面(这句话根据贴吧网友@狼人J9的意见进行修改,表示感谢)。《西厢记》和《牡丹亭》到最后都是以喜剧收尾,男主人公或者高中状元,或者直接得到皇帝支持最后赢得美人归,最终还是通过封建礼教那一套赢得美人归。这比红楼梦的爱情故事的思想深度上差远了。这三位编剧要么是文化水平太低看不出来,要么就是在这装傻充愣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的改编原则是“忠于原著”,《红楼梦》“原著”的范围应当是指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只能叫做“续作”。这样,“忠于原著”的涵义就十分清楚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改编只对前八十回负责。”

“我们在改编工作进行到八十回以后部分时,所抱的态度便是“忠于原著,重视续作” ”——续作中凡与原著相契合处,则尽量采用;凡与原著相悖谬处,则坚决删剔。这样一来,这一部分便基本上等于重新创作了。”

这里真是不要脸,拍摄之初对外宣称“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实际上根本就是个幌子,欺骗大家。因为他们根本看不上后40回,所以到最后其实就是“重新创作”。当然他们还列了各种“不得不”重新创作后40回的理由。

“第一,续作在许多大的问题上违背了原著的精神。例如,曹雪芹的原意是要写成一个“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的大悲剧,而续作却是“沐皇恩、延世泽”的大团圆结局。原著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叛逆者,而续作中的贾宝玉却做八股文、讲《列女传》,变成了一个热衷功名的“禄蠹”。原著中的林黛玉被宝玉引为同调,到了续作中竟也说起“混帐(同‘混账’)话”来。等等。”

这句话前面说的对,后面全错。具体原因我之前分析过了,不再赘述。

“第二,续作中的宝玉自九十四回“失玉”以后,便丧失了自己的知觉、感情和意志,直到一百十七回“得玉”之前,一直处于痴呆状态。作为小说,由于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特点,读者还勉强可以接受;但电视剧则有形象的确定性的特点,试想,在长达二十四回书的故事里,电视观众怎么能够容忍一个痴呆的男主人公?”

全错。宝玉94回失玉,98回到阴司按了一颗石头心后就基本恢复正常了,之前我也分析过了。前后加起来不到五回故事,何来22回处于痴呆之说?再说,宝玉的痴呆是作者故意安排配合“掉包计”,大家看了200多年深受喜爱的,你算老几,凭什么说改就改?贾宝玉这个痴呆又不是车祸成植物人只能演死尸“床戏”那种,凭什么电视观众就不能忍受了?郑则仕演的《肥猫正传》看过吗,告诉我观众喜欢看吗?

“第三,续作中“黛死钗嫁”的情节的确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人为的痕迹实在太重了,乃至违背了最根本的生活逻辑。不是么?“黛死钗嫁”是由于“调包计”的实施;而“调包计”的设计是基于宝玉痴呆;宝玉痴呆又是由于“失玉”, 而“失玉”又是由于一种神魔的力量。再者,原著中疼爱黛玉的贾母、薛姨妈以及同黛玉友好相处的凤姐、宝钗,怎么忽然一下子全都结起伙来,成了迫害黛玉的凶手?”

又是大错特错。“黛死钗嫁”的情节完全就是天才的设计,我之前也仔细分析过了。“失玉”是神魔的力量完全符合书中背景设定。红楼梦书中就是个低魔环境,基本上是个现实世界但不代表神魔鬼怪之类的不存在。要么文章第一回的开篇文字写的是什么?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身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谁?多次出现的一僧一道又是谁(怪不得电视剧中这俩位神仙戏份基本删没了)?你们用的“风月宝鉴”又是什么东西?本来这块通灵宝玉就是补天石,都能说话;后来随宝玉出生口衔而现世,此处莫名其妙丢了才是符合它的设定。结果整部电视剧就把这么一块充满神力的补天头写成一块普普通通破石头,还有什么意思?后来还安排凤姐拾玉,情节就套用23回一条语焉不详的脂批:

“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这条批语并没有指明到底写的什么情节。用在最后,真是狗尾续貂都不如!

我还非常吃惊这些人居然接受不了贾母和凤姐对林黛玉的态度转变。难道这些人真的以为红楼梦是写给小孩子看的过家家故事吗?是不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和热情体贴的嫂子才符合贾母和凤姐的态度?也是够幼稚了。连这里面文字下掩盖的深刻思想我都能看出来,结果这批专门搞红楼梦研究的看不出来?

后面更是撒谎薛姨妈和宝钗迫害林黛玉了。我真的很想问你们研究红楼梦到底看不看书?不看书就抓紧滚蛋好吗。你们哪只眼看到薛姨妈和宝钗迫害林黛玉了?薛姨妈本身都不想嫁宝钗了,后来逼不得已才同意。薛宝钗更是整个婚礼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看不懂书就别乱说话,我之前分析的很清楚,建议这些编剧去看看。

“原著至八十回,已经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八十回以后必然是大故迭起,绝不会再有续作中那种“四美钓游鱼”、“两番入家塾”的氛围;等等。”

又错,这两个情节根本不影响80回后整体故事情节的悲剧化,作为过渡阶段,反而符合故事发展情节,前面我分析过。这些人又是毫无根据,妄加猜测。“绝不会”?你见过80回后原稿就这么说,你100%确定吗?红学界不是没有人为81回说话,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后四十回底批评》中,认为四美钓鱼一节是“后四十回中较有精采,可以仿佛原作的”。

“总之,续作与原著相枘凿处极多,自一九二三年俞平伯先生发表《红楼梦辨》至今,红学界诸贤着眼于这方面问题的论列之作,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

后来又拿俞平伯先生出来垫背了,你们知道俞平伯老先生此时对自己20多岁时提出的“高鹗续书说”是什么态度吗?(后面我会写)所谓的“汗牛充栋”,除了那条本来就含糊不清的“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还有其它一丁点有力的证据吗?

“因此,我们一开始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剧本不可能尽如人意。尤其是八十回以后部分,重新创作,要冒很大的风脸;完全根据续作改编,不仅行不通,并且也还是免不了要受到人们的责难。既然如此,与其违心地采取某种保守做法,迫求所谓的安全系数,不如索性按照我们自己对原著的直接感受和理解,斗胆进行一次尝试。真能因此而引起一场大的争论,倒未始不是一件好事呢。”

最后一段我真的是无力吐槽了。就这么一帮人,基本毫无学术道德素养可言,就会拉上其他人给自己当挡箭牌,还在这给自己的愚蠢行为贴金。就像我一再揭示的那样,整个红学界当时就是在一种极端的腰斩红楼梦的学术思想下搞研究。

在这里你根本看不到一丝丝搞学问需要的那种严谨务实的科学的态度,只有“放肆假设”,没有“小心求证”。到处充满了浮躁、投机、求险的恶臭,妄图通过腰斩红楼梦给自己博取名利,真是中国文学界的耻辱,中华传统文化的耻辱。所以你说这帮人拍红楼梦到底是给观众看呢,还是给自己看呢?

当然到现在他们还是嘴硬,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下面这话是网上搜出来的,没写明谁说的,不过我估计是导演或某编剧说的,还请大家补充:

“我们今天看87版红楼,会毫无疑问地竖起大拇指,觉得它是一部经典,拍出了曹公本意和原著精髓,但谁又知道,当年它首播时,曾面临不少非议?经典并非一日炼成的”。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有反省,他们还真以为自己拍出“本意”,抓住“精髓”了。后来结果不幸被他们自己言中,“点“金”成“铁”,辜负了《红楼梦》”,完全把自己放在了观众群众的对立面。当然“铁”其实都是对他们的过誉,看在演员们的份上,我就不说了。这群编剧和他们后面的专家组估计一直纳闷,我们改了“掉包计”、“黛死钗嫁”,把红楼梦“真正”结局还原出来,你们怎么还不满意呢?你们这批观众素质不行啊?

我笑了,然后我又哭了。

我本人没有任何影视作品拍摄的经验,但是现在我不得不来帮他们分析一下这部剧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免得他们还执迷不悟。

很多人说红楼梦讲得不仅仅是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更是讲得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家亡血史,批判的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才是整本书思想深度的最终体现。这种说法学术上完全没问题,但是要把这个观点直接移植到影视剧的拍摄,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深受民间喜爱,原因很简单,它就是一本通俗小说,讲了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才是最吸引大众的地方。老百姓不愿听你讲什么大道理,就愿看这种平常人爱情故事。为什么现在这种言情的都市剧这么受欢迎?没办法,老百姓看的就是这个,俊男美女之间争风吃醋、爱恨情长。原配、小三、背叛、出轨、私生子,彼此之间撕的越厉害看起来越过瘾。

要么说曹雪芹真是天才,对老百姓的那点兴趣爱好摸得是一清二楚,就知道大家好这一口。大家不是愿看俊男美女的感情纠葛吗,没问题,我直接给你来一个史无前例的“三角恋”剧情。书中的细腻文字看不懂是吧,没问题,一个贵族家庭里的姐姐妹妹之间“争”一个公子哥的故事总看懂了吧。记得小时候有人说红楼梦不就是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嘛。有些专家学者还急得不行,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说你怎么这么低俗的去看这本经典著作呢,肤浅!

真是一群顽固不化的老古董,他们自己就跟书里作者一直批判的封建卫道士贾政没啥区别(再说贾政还会讲笑话呢,看书时真是雷到我了,曹公真敢写)。红楼梦就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二女争一男,作者在书里写的明明白白。两个女主角,一个男主角,不是三角恋是啥?大大方方的承认就是了,不但要承认,还可以骄傲地宣布红楼梦就是“三角恋”言情剧的祖宗!当然红楼梦中的三角恋很唯美,并且一点也不狗血。

当然红楼梦中这个三角恋跟现在滥情剧中,庸俗的二女争一男,相互之间争风吃醋是完全不一样的。贾林之间是恋人关系没错,但是贾薛之间双方并没有如此热烈,林薛之间在书的前中期往后就没有相互攻讦、而是亲如姐妹一般了。但是毕竟书中一上来就有“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大矛盾设置,称三人之间的关系为“三角恋”,我认为也是可以的。这些关系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本段的内容是根据贴吧网友@狼人J9的讨论进行添加,再次表示感谢)

所以说红楼梦是雅俗共赏,一出版就火遍大江南北,故事情节被各种戏剧改编。学者看雅,老百姓看俗,咱井水不犯河水。你也不要通过红楼梦给我讲什么大道理,我没兴趣,我就是图个乐,我就是想为黛玉流泪,为宝钗哀叹,至于什么“家业复兴”还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老子/老娘不在乎。正因为如此,自程甲本发行近230年来,红楼梦的故事深入人心。看不懂书没关系,我们去看改编的戏剧、看皮影戏、看连环画、听评书、甚至就是最简单的小孙子孙女听坐在树下乘凉的老奶奶讲红楼梦的故事。大众审美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红楼梦本身的文字,需要的是书里精彩的故事!

这就又回到了电视剧上,拍成电视剧,那就意味着面对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因为看电视大家都会看下去。电视剧这种传播方式,本身就是俗中之俗。因此书中这些经典的“俗”的一面,因此不但要尽量保留,还要完美呈现出来。而“黛死钗嫁”的经典结局,就是所有红楼梦改编文艺作品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如果这个环节出了差错,整部作品就失败了一大半。

既然你选择了拍红楼梦的电视剧,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掉包计”、“黛死钗嫁”的故事,就一定要完完整整拍给大家看。大家不管什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其他人结局不重要,就点名看林妹妹、宝姐姐。你想想,既然都看电视剧了,大家关注的重点肯定是男女主角的故事,不是来这里浪费时间听你说讲什么人生大道理的。

结果87版红楼梦电视剧拍,大家好不容易等到最后结局了,结果愣了,因为“掉包计”没了、“黛死钗嫁”也改了。所以我完全理解当时为什么这么多人疯狂写信给编剧发泄心中的不满,原因就一点,你改了书中大家最喜欢的“黛死钗嫁”的结局。

那个年代本来娱乐项目就不多,大家好不容易守在电视机旁,等的就是这个,结果你说,我们没拍。这些人在创作剧本的同时还口口声声说总体原则为“忠于原著,重视续作”。结果到最后把观众最期待的“黛死钗嫁”给改了个乱七八糟,那种感觉就像拍《三国》来了段“三英战华雄”,拍《西游》来了段“猪八戒大闹天宫”,拍《水浒》来了段“武松打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其实完全变味了。

其实我开始还纳闷,书里现存的“黛死钗嫁”情节和他们最后想要呈现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根本就互不干扰,并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他们本应该通过修改最终结局完善原著文字的不足。但是他们太了解当时老百姓有多么喜爱“黛死钗嫁”的经典情节了,为了突出他们想要的主题,根本不惜毁了原著情节来达到他们肮脏的目的。

所以大家当时那种愤怒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群专家学者忘了自己为何要拍这部电视剧,拍出来给谁看。他们被老百姓骂,活该!当年曹公忍受世俗偏见立志写这部小说,为小说“俗”的这一面费了无数心血,也因此成就了红楼梦在平民大众之间的普及。结果这批红学家有眼不识泰山,根本就浪费了曹公当年的一番苦心。为了完成他们政治方面的说教,敢于把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抛弃。与此一点,他们就是根本上背叛了曹雪芹,背叛了红楼梦,更是背叛了老百姓!!!

作为87版电视剧总导演,王扶林先生自然也是为这个狗尾续貂的结局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在《风雨红楼》最后一集,他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也挺耐人寻味。显然他自己并非红学界中人,他对于红楼梦的理解程度,我估计也就是个较高级的普通读者的水平。他说关于后40回剧本的改变,剧务组是完全听从红学会安排的。他们当时并不了解红学界关于后40回故事剧情的不同观点之争。他说红学会当时派了三位人作为代表,也就是三位编剧刘耕路、周雷和周岭。王导演说他真的是对这三位编剧言听计从,他们仨说怎么编,电视剧就怎么拍。这短短几句话里,也是透露出一丝丝无奈吧。

作为当时主流红学界的一哥,红研所首任所长冯其庸先生也是一直对现存后40回持否定态度。不过在这个节目访谈中,关于87版电视剧最后几集的改编剧情,他的态度到是很暧昧。他承认当时有些人觉得改编的情节很差,他还说拍剧时自己人在美国,也没征求他的意见,就按后来研究结果拍摄了。这几句话里,老人家多少也有些甩锅的味道吧。后来10版坚持用程高版作为结局,身为顾问组一员的冯老先生,我估计也是吸取了前车之鉴,对最后拍板决定起了很大作用吧。

另外一位红学巨擘蔡义江先生,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讨厌后40回,讨厌到认为“后40回没有曹雪芹一个字”。就连这么一位迷信靖本的“老古董”,在评论自己得意门生周岭的后面7集的时候,也是以批评的姿态,认为编剧们“走向了极端”。因为红学界的“探佚成果”根本就不完善,大都有很大的主观成分,有的更是自相矛盾,远远谈不上体现“原作精神”。他以电视剧中史湘云沦为船妓为例,认为这个情节是其他不入流续书者早就创造出来的,根本就是扯淡,不应该拍到电视剧中。并且现代人已经远离曹雪芹的时代200多年了,对当时的生活和社会环境都不熟悉,这样编出来的东西,硬说成“是曹雪芹的原意,其谁信之。”(详见蔡义江先生《走向两个极端》一文)。

说白了,这个电视剧的结局拍出来,连红学界自己很多人都受不了,他们怎么还可能让大众接受呢?

很遗憾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了解当时人们的失望了,这部天生畸形的红楼梦电视剧在豆瓣里居然有九点七分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810/ 要我打分,最多四分,并且这四分全部是因为演员、音乐和其他剧务等人所得,剧本完全是扯了后腿,对不起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所以说网上的民意有时也只是片面的民意,大部分也就是反应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大家不妨问问身边的长辈,如果他们喜欢红楼梦,是否还记得当初87版电视剧刚播放的时候大家的强烈不满。

我现在真的很怕很怕,在这种长期“高鹗续书说”洗脑作用下,又加上电视剧的灌输,双管齐下,越来越多年轻的红楼梦读者丧失了对红楼梦全书精髓的把握和理解。这部87版红楼梦评分如此之高,已经让我心惊胆寒。大家不妨看一下,和其他三部央视“四大名著”电视剧相比,红楼梦在各个频道的重播次数简直少得可怜。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

当然这些人已经不止满足于改后40回人物结局,前80回曹公亲笔的人物结局他们也乱改。香菱前80回本来活的好好的,就是被薛蟠出气打了一次,结果这些人硬生生直接把香菱改成直接被薛蟠打死了,又给呆霸王手上添了一条人命,真是无语。当然这个都无关紧要了。

当年观众们对电视剧的失望之情,通过下面这篇文章可见一斑: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09299/

这篇文章大概总结了87红楼梦播出时,当年评论界的负面声音,基本上是很公正客观的,尤其是大家对后6集的强烈不满和失望。不过这篇文章没有挖掘太深,譬如我发现的电视剧对薛宝钗人物形象的诋毁,以及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三点该电视剧绝对失败之处!!!

下:公然“招”假
如果以上第二点对故事结局的胡编乱改,还能用拍电视剧编剧有权利对原著进行改编的借口而搪塞。好,我忍了。但是最后一点我完全不能忍了,这一点直接表现了这些编剧、顾问团整体学术素质的低下(不排除某些顾问的正直,可惜他们的声音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他们就是欺负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在全国观众面前疯狂秀了自己的下限。这点很少有人看出来,但是在我眼里就是一坨臭烘烘的狗屎!!!

这就是我之前特意挑出来的第5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里面有一段“秦可卿淫丧香天楼”的情节。

首先这部分内容根本就没有必要拍出来,因为原文中根本就没有说秦可卿到底是怎么死的。本来一共就36集,书里现成的大批内容没有拍摄(连莺儿用5秒说句台词的时间都不给),这些人偏偏要把这个无所谓的地方补上。因为他们手太痒了,痒的没地方挠,正好这里有个大好机会把他们的最新红学研究成果展现出来,他们自然不会错过。结果这帮人是通过两个细节推动这部分情节进展的。第一个细节就是尤氏发现贾珍和秦可卿乱伦的事情是通过一根秦可卿遗落的簪子。第二个细节,丫头瑞珠对宝珠有句台词:

“你还记得,上次宴会散了,奶奶(秦可卿)去天香楼更衣吗?”

OK,这两个细节是怎么来的呢,是参考“靖本”中最著名的独有的一条脂批:

“。。。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这条标为13回“回前长批”的脂批,其中透露的“遗簪、更衣诸文”内容是不见于任何其他脂本的。

对,就是之前说的那本伪造的垃圾“靖本”!!!

我在这想说本来你们技痒怎么改“淫丧香天楼”的故事我都没意见,就是书中没写的地方,你怎么天马行空的改编都可以,只要合情合理。但是唯独不能用“遗簪、更衣”的细节。这直接就是关乎做学问最基本道德的问题。本来选取不同材料就要采用谨慎的治学态度,何况是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宣称看过、存在性几乎没有的一个“靖本”。

刚说了很多老百姓了解《红楼梦》就是通过戏剧的方式,而不是看书,更不可能了解所有脂本的具体情况。结果你面向大众拍电视剧用了里面的内容,这直接就反应了红学界对“靖本”的态度是支持的。你们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低下的学术道德为耻,更为公然欺骗全国观众感到羞愧。

其实远不止第五集,后面改编的7集你们认真按照现存脂本的几个提示认真去改也就罢了。但其实很多电视剧情节都参考了“靖本”中独有的批语,譬如说瓜州渡口这个地点的出现,对应靖本批语:

“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

贾芸在狱神庙探监,对应批语:

“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余卅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复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壬午孟夏”;

这里有个地方很搞笑,原批语写的是“探庵”。红学界对此很是不解,他们搞不懂为何贾芸要去尼姑庵,还仗义!为了强行用这条批语,他们一般把“庵”理解为“监”,这样就能在著名的“狱神庙”一处让贾芸合理出现了。大家可以自行查一下“贾芸仗义探监”有什么结果。

还有刘姥姥狱神庙探望贾宝玉和凤姐的情节,对应批语:

“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

以上这些全部是参考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靖本”创作出来的情节。这种完全错误的学术态度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号召更多人去造《红楼梦》的假,去伤害这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整个红学界就是用一种毫无廉耻的口气招揽各路妖魔鬼怪:

“大家快来造假吧,没问题,只要你造出来,我们都会信的。我们不但信,还会拍进电视剧给全国的老百姓看呢!”

恶心之至!!!

其实类似事情在靖本出现之后在红学界就屡见不鲜,包括所谓的1963年“曹雪芹小像”(周汝昌又不负众望的用一个月时间考证认定此画中人是曹雪芹),结果1982年上海市公安部门鉴定作假,揭露出郝心佛与朱聘之共同作假的真相。1963年,当郝心佛卖画后接到河南省博物馆汇寄的10元钱,分出5元交给朱聘之。朱接过钱后,上街买了5个白蒸馍,边吃边递给郝一个。郝看着朱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大笑说:“你的恶作剧,从此天下多事了。”

还有之前提到的周汝昌造假曹雪芹诗。1968年11月左右”出土发现所谓的曹雪芹墓碑。1971年在北京香山地区发现的跟曹雪芹八竿子打不着的题壁诗,这种低水平的作品被少数红学家硬生生按到曹公头上,房子也在曹雪芹会长胡德平先生的支持下改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公然欺骗大众。胡德平居然还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就这种学术水平真的令人汗颜。在百家讲坛《红楼六家谈》一集节目中,他慷慨激昂,说明这个故居怎么怎么真,并用一本自己也承认很多人证是伪作的《废艺斋集稿》去论证自己的观点。他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不过他低下的学术水平我是真的无法忍受。

关于这部所谓的曹雪芹所著的《废艺斋集稿》,现存只有关于风筝制作,题笺为《南鹞北鸢考工志》第二册的部分残稿。并且这个残稿还不是原稿,而是后人描摹原稿之后保留下来的。所谓的原稿和原稿的收藏人早已下落不明了。

这部书会不会真的是曹雪芹写的呢?现存的第二册内容开篇作者自序中讲了一个故事,就是曹雪芹说自己有个朋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来和曹雪芹聊天哭诉自己的不幸。曹雪芹很怜悯他,但是曹自己也没什么钱。后来听说京城有人会出重金买风筝,于是曹就用家中的材料顺手扎了几个风筝送给这位朋友。后来到了除夕,这位朋友“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答谢曹雪芹,说“不想三五风筝,竟或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矣。”

我滴乖乖!没想到曹雪芹真的是个扎风筝的天才,随便做了几个风筝,能让“家口繁多”的朋友“过一肥年”,真是牛逼。不过曹公扎风筝这么牛逼,怎么到最后他家的晚年生活会“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么天才的手艺可以帮朋友渡过难关,就没法给自己提高一下生活水平?也不用靠扎风筝发家致富,单纯维持个基本温饱也总可以吧。

你说这部书是真是假呢?

关于“曹雪芹纪念馆”再补个小故事,这个纪念馆题名是找书法家溥杰老先生写的。本来这帮人就是打算建立“曹雪芹故居”,但是溥杰老先生知道里面的猫腻,他拒绝题名“曹雪芹故居”,最后只写了“曹雪芹纪念馆”,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真的没的说了。关于所谓“曹雪芹故居”的一系列故事,人民网这篇文章写得很清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http://art.people.com.cn/n/2013/1106/c206244-23445908.html

到最后,2008年8月31日出现在网上的《癸酉本石头记》,这种骗钱的垃圾成功于2015年11月,以《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28回出版成书,在网上发售。还有2014年所谓的“《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手稿回到中国”丑闻,这场闹剧就是以周汝昌编造的乾隆、和珅改造红楼梦后40回内容的谎言为依据,再由《光明网》推波助澜的一场闹剧。

看到这些,我的心痛死了!!!

最后回顾一下,负责改编后40回和“淫丧香天楼”这一共8集内容的剧本,编剧竟是同一个人,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周岭先生。

周岭本人出现在这个位置其实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安排。87版红楼梦有三位编剧:刘耕路、周雷、周岭。周雷生于1938年。刘耕路先生年龄我没查到,不过看照片也能发现,周岭应该是三位编剧中年龄最小的。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此时生于1950年的周岭年仅33岁,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点吃惊。周岭就负责这8集剧情创作,并且到最后全剧本最终由周岭统一修改并定稿。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么重要的事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负责有点轻率,为何后面这么多红学大家不亲自把把关呢?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样的安排是双赢的结果。周岭因为是最年轻的,其余所有人都可以凭借高资历随便给这位晚辈提意见,下命令,因此这8集就会完全按照红学界的主流意见拍出来。最重要的是大量改写后40回原著内容、放弃经典“黛死钗嫁”的结局就是有很大风险的,这批人自己也很清楚后果是什么,这在87版剧本前的两篇序文也看的出来。

所以我推测,他们最后干脆找个年轻人来背黑锅。这样自己的学术观点既可以体现在电视剧中,又不用首先承担来自大众的舆论压力。这帮人搞学术没啥水平,搞这些小伎俩到是一套一套的。周岭先生当时自己是不是意识到这种背黑锅的责任我不知道,但是显然承担这么一份角色,将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己也是名利双收。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当然不是我看不起周岭先生,他本人中文系修读古典文学专业,在校期间,在导师蔡义江和刘操南指导下,已经发表关于红楼梦的学术文章了。据说在当年凭借一篇研究贾元春判词的文章在红学界崭露头角,因为我本文就是要破解贾元春的命运,所以我也看了这篇《贾元春判词新探——兼与杨光汉同志商榷》的学术文章,后面我会点评一下。这篇文章还是有小部分可取之处,但是整体而言,很明显就是一篇在“尊脂批程”的极端学术思想下的产物。

周岭后来于90年代下海,放弃了学术这条路。在我看来,这是双赢的局面,首先又少了一位致力于毁灭红楼梦的学者,这对红楼梦本身来说是幸运的。其次对于周岭先生本人,如果他在红学界继续发展下去,无非就是最终变成一位继续鼓吹“高鹗续书说”、疯狂打压后40回文字的老顽固。对于自身学术修养来说根本没有一点好处。转行经商,这种“儒商”的标签肯定会对他帮助很大,自己也赚了钱。

我这种猜测在2017年山西公共频道《文化周刊》策划的“亲历87版《红楼梦》系列节目”中,有关周岭先生的一集得到了印证,节目中他也说自己为了这部电视剧背了30年黑锅,不过我不清楚他是后来才意识到的还是当初担任剧本编剧时就发现了。同30年前一样,他还在说红楼梦不只有个“掉包计”、“黛死钗嫁”,对自己执笔篡改的结局洋洋得意。还是用30年前序文中那一套说辞给自己辩解,用周汝昌的书信往自己脸上贴金。他还执迷不悟的以为当年观众的不满是因为自己“完美”的剧本没有剪接好,而不是因为自己改了“黛死钗嫁”的结局。

所以说他在两三年前还是没有理解观众到底是要看红楼梦什么,离开学术圈快30年,自己还是受着腰斩红楼梦思想的束缚。如今已经2020年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参与红楼梦剧本编写的小伙子也是年已70的老者了。不知周先生能否返璞归真,是否有勇气放弃这些误导了自己一辈子的学术偏见,重新拾起年幼时自己读红楼梦时的那份纯真,让书中人物的命运再次引导自己的内心去欢喜、悲伤。如果晚年能有此觉悟,也算得上是回头是岸了,不枉自己读了一辈子红楼梦。

以上就是我列出近百年红学的四大丑闻。从最开始“高鹗续书说”出于学术研究而提出到后来由于政治运动的需要得到最终确立。伪造“靖本”红楼梦的出现满足红学界极端错误的学术思想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红楼梦的发布,标志着红学界“尊脂批程”思想达到顶峰。以至于随后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乱改红楼梦电视剧结局,彻底与广大普通读者割裂而引发众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