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文健的视角,从小到大。以爸爸带我看电影开篇,结尾多桑死时文健的独白:仿佛他又把丢在电影院,和他的那些朋友去到一个我觉得陌生又神秘的地方寻开心去了。收尾的呼应,让我懂了吴念真为什么要以去九份看电影被父亲丢在那里来开篇。
首先是情感上可以做到与结尾呼应,而后是人物都出场了,妈妈,矿友,开篇吸引我看下去的点是我看这场电影的动机---卡桑让我跟着多桑。这一点很小,又贴近生活,很有意思,能被人捕捉到自己熟悉但又从未与人言说过的经历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中间一段秋子和阿灿的事,看似只是别人的家事,设置这一段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件事的描写还是没有脱离文健的视角,父亲在这件事里有两段戏,一段是秋子母亲在众人前打滚,sega在场起到了安抚作用,还有一段是秋子现在的老公跟秋子吵架,sega起关键协调作用,所以小时候的文健视角,父亲是个英雄一样的正面形象。还有一段文健和阿灿叔的戏,动机也是婚礼时父亲让文健去看看的,父亲的细致入微这一点细节又给我一种同样的经历和感受被导演捕捉的感觉。喜事和丧事这两场戏里邻里关系也被刻画得很动人,其实处处生活场景都能有这种来自邻里的温暖的感受。在吴念真的那些年,这些人里,他有一章写阿旺,结尾阿旺感慨以前会怨怼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过年时邻里们给矿难家属送年糕,让他觉得以前自己的怨怼多么狭隘,我反而觉得这是作者借阿旺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说吴念真杨德昌这些人拍电影就像在记录台湾史诗,但我觉得他们也许想的只是把大家心里珍藏的东西诚挚地交出来,然后他们做到了让观众感受到了。
这场戏的结局是阿灿在矿洞自杀,以这样的悲情过渡到这里赖以为生的矿业的萧条,细想阿灿自杀肯定不是行业萧条的主要原因,只是这样成功制造了影片的过渡,就是集体的悲伤。这里,弟弟出生了,弟弟这个人物身上本来就带着悲情色彩,这是后话了。从这里开始,父亲性格也变了,这里观众也不会产生疑惑为什么父亲会变?这样的问题不是电影能解释的,但如果没有大的悲情色调做背景,观众一定会觉得人物变化是无厘头的。所以电影能做到的并不是教你生活告诉不了你的东西,而是给你呈现和还原别人的故事让你释怀。
至此,电影才过去一个半小时,我们感觉吴念真杨德昌的电影讲得很慢很慢,但一个半小时的容量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大。
下午在b站看到居然有多桑(下)
这里的一个小时,我看到的全部是儿子对父亲的态度。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转场是那场给父亲送盒饭的雨后,文健一下子长大了,他推着车,在台北住所幽深的巷子里穿梭,那个夜晚也是下雨,吴念真念着旁白。这里没有去交代母亲为什么回来,选材的精准真的太讲究了。
而工友的重聚给我一种人生圆满的感觉,我替多桑这么觉得的。但一般重逢并不意味着重逢,还意味着人到了某个年纪了,生离死别是迟早的。于是接下来就是老年的多桑伴随着肺病的煎熬,这里好像就看着两个人的一生一样。最后在icu的那场戏,扮多桑演员不容易啊,喘得我都想替他呼吸,他开窗跳下去的时候我替他觉得解脱了。
真的很佩服吴念真的第一个作品,平静动人,他的作品跟他这个人是浑然一体的感觉。
2021年写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为什么人这么孤独
看完别的这类电影,总会想,你明明有别的选择…可是看这个,我就立刻接受它是一种状态。这里是择偶,可要是有人连跟谁做朋友都要挑高矮胖瘦好不好看,那一生岂不更孤独死了。每次他们来到这片湖畔,似乎总不开心,好像得到爱情就开心了。胖子理解他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