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7点moma点映,有幸参与导演线上映后(三宅唱时不时凑近镜头打招呼太可爱了)。日本有数不胜数的治愈系电影、电视剧,但同时聚焦于经前综合征(PMS)和恐慌症患者的好像没有。最感慨的一点就是剧情没有落入俗套,没有用爱情的锅盖扣住男女主(山添孝俊和藤泽美纱)而是清晰地勾勒了不同人之间的同理心。女主在离开冷酷的水泥森林后入职栗田科学公司,这是一家很小的望远镜、显微镜公司,也时常面向公众科普天文知识,人不多,不在写字楼里,和女主上一家公司的环境差别很大,导演在场景上制造的鲜明对比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埋下了扎实的铺垫。虽然女主依然会情绪发作,但她在这份工作中不仅能够和自己握手言和,也学会了更加主动地关爱别人。栗田公司有洒满阳光的办公室、可以做操的院子,社长早上浇花时会像对人一样对花问好,大家相互关心,简简单单的,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这一点我很有共鸣,栗田公司和我现在的机构氛围很像,有爱的环境会给身处其中的人正反馈,更何况每个人还都心存善意,无疑会让爱意持续传递下去。男女主最初“不打不相识”,慢慢了解到对方的症状后他们都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真诚、温和地为对方提供帮助。他们之间单纯、自发地相互扶持,没有亲情的理所当然,没有爱情的轰轰烈烈,少了“一定”和“必须”,少了金钱的铜臭味和恋爱的酸臭味,男女主的关系更澄澈了些。当然不是说我们要推崇这样的关系,社会少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行,但在男女主所处的特有的情境中,这种关系真的需要令人珍惜。第二,影片从细微处体现了世事无常,比如社长悄悄缅怀不在人世的兄弟,女主母亲生病,女主辞职回老家,地震断电等等,这些情节呼应了影片想表达的“一切都是在改变的”思想。第三,导演使用16mm胶片和钢琴配乐很为电影加分,颗粒度变高后让画面非常有质感,尤其是空镜画面:黄昏时缓缓出站的火车,夜色中闪烁规律的信号灯,配合循环往复的琴声,好似深水静流,从黑夜潺潺流淌到黎明,再到下一个黑夜。我对藤泽美纱在活动中朗诵的那段话印象很深,大概是说黑夜白日交替,有了黑夜才能发现地外的世界,人们在黎明前会想到希望。无论黑夜有多么漫长,天总会亮起来,但黑夜还会再次来临,我们不会一直处于悲伤中,也不会一直处于快乐中,不要太在意悲喜,充满力量、温情和善良地活着、对事对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