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早就预言过它将逆袭。
果然,从热搜开始——
Sir很高兴火的是这个话题。
它背后,是我们对责任与使命的共鸣——
电影讲英雄,但撑起英雄的,是专业的数据与守则;
电影拍奇迹,但铸就奇迹的,是各岗位的配合与联动。
“还原度”,是架起这宏大与细微间的桥梁。
35分钟的中国民航奇迹事件。
111分钟的改编电影。
今天,重登四川8633。
Sir扒出电影中关于“还原度”的10个细节。
感受真实,和超越现实的真实。
开始前,Sir想厘清一个概念。
什么叫“还原度”?
它是所有基于现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第一道坎。
在Sir看来,重点不在“还原”,而在“度”。
代表取舍,分寸。
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与现实毫厘不差的还原,Sir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
驾驶舱玻璃窗开裂,张涵予饰演的刘机长与地面通话报出四川8633时,8和6之间或许因为紧张,有一个轻微的停顿。
这个轻微的停顿,恰恰与真实事件中留下的录音材料相符。
停顿,反映机长意识到当时自己面临的压力,也是一个血肉之躯该有的露怯。
再细致的还原都不为过。
但,电影还是被专业人士指出不少BUG——
电影不是记录式的一比一还原。
艺术加工,成本控制,实际拍摄阻碍……
Sir不是业内人,但依然注意到电影开场那句话:
黑屏上的字幕“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接下来一句:“对部分剧情、人物进行了戏剧化处理。”
真实,但承认自己“不完全真实”。
这是电影的谨慎,和对真实最深刻的尊重。
OK,正文开始。
电影剧情是一千零一次的意外。
但它的还原,从民航人的每一天开始。
细节1:开会。
上机前,空乘和机长分两组开会。
乘务长检查一班空姐的指甲,还考察她们:“遇到危险时说什么?”
后者背诵烂熟于心的“台词”,然后开起玩笑:每次都要背,从来没用上过。
惊天flag立下。
这不是为了剧情无中生有。实际飞行,乘务长负责召开航前准备会,内容包括仪容仪表检查、应急设备提问。
另一边,双机长张涵予、杜江,带着副机长欧豪开会,分析当天的航线天气。
为什么有两位机长?飞机从重庆飞往拉萨,拉萨属于比高原机场更高的“高高原机场”。民航局规定,飞行高原机场的机组必须为双机长配置,即便短途航线,也需有三个人在驾驶舱。
双机长一人负责一程。去程,张涵予和欧豪,一正一副两位机长坐在前,而杜江坐在两人身后的位置上。
细节2:服装。
三位机长,服装有别。
杜江和张涵予的袖子、肩章上都有四道杠。
欧豪只有三道杠。
△欧豪三道杠,杜江、张涵予四道杠
正机长的四道杠分别代表了什么?
Sir之后再揭秘。
细节3:关舱门。
旅客登机,乘务长关上机舱门时,有一个小细节。
乘务长负责关门,虽然动作熟练,但身后还有另一个空姐在朗读步骤须知。
划重点:机门操作必须是双人制操作,双人交叉检查,零容忍。
以上,是日常展示。
接下来,将是你们这一辈子都不想遇到的情况。
细节4:摸玻璃。
驾驶舱的前挡风玻璃,裂了。
正常套路,两位机长会先对视一下,暗示:TMD出大事了!
电影里没有。
张涵予第一反应,摸玻璃。
一个看似很普通,还感觉有点业余的反应,实则复刻了现实。
刘传健机长在采访中回忆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摸玻璃。
这一摸,大有讲究:
刘传健:摸,用手感受我们玻璃的情况,就像我刚才前面讲的一样,我们玻璃有好几层,各层的结构不一样,如果外层,中层,它有三层玻璃,如果是里面,书上写了,有裂纹,告诉我们它的受力层受到破坏了。
记者:您当时用手摸玻璃当时感受的状态是什么?
刘传健:有划手的感觉,我是用手指轻轻摸的。……我知道肯定是里面一层坏了。
记者:内层坏了,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刘传健:意味着飞机的承受能力下降了,但并不一定坏,我的教科书告诉我,它承受力会减少。
他不断提到“书上写了”“我的教科书告诉我”……
这种危机绝不常有,但对书本知识的烂熟于心,让他在危难关头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清醒、有效。
细节5:录音。
摸过玻璃,机长立刻联系地面。
影片对真实录音达到接近百分百的还原,包括每一个标准用语,每一个语气助词。
- 成都成都,四川的8633。
- 请讲。
- 现在……有点故障,我申请下高度。
- 嗯……四川8633,下8400保持。
- 下8400,我要返航了,我现在风挡裂了。
- 噢,风挡裂了是吧。
- 哎,对的。
Sir第一次听事件录音的时候,就已经被这种生死关头的冷静震撼得头皮发麻。电影院里,又起了一次鸡皮疙瘩。
电影中,这段话发生在张涵予与李现之间。
与其说,两人“演得高超”,不如说他们都选择了“不演”,选择克制。
张涵予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情、台词,后期更是把整个脸藏在氧气面罩后。大脑高速运转,但表面上,他只是专心驾驶。
尽管,他面对的是这样,噩梦般的情形:
△影片中的驾驶舱 vs 真实事件中的驾驶舱
而李现,是Sir心中最大的惊喜。
张涵予像石头般坚硬,袁泉则是机舱的定海神针。
而李现,提供了一个抽离的视角。
亮点,在于强装镇定。
一方面,他是代表地面为四川8633提供支持的唯一联络员,必须为机组人员稳住军心;
一方面,他又是直接掌握飞机信息的人,转向、下降、失联,他都是第一时间知道。
戴上耳机,穿上纯白制服,褪去偶像光环……
李现冷静而专业地完成了任务。
两种心态撕扯下,他终究没有一次失控。
他知道——
失控的边缘,比失控更揪心。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那短短几秒,一个空管员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当时可用高度层有哪些?
当时航空器所处位置的航线最低可用高度是多少?
此时下降高度是否和空中其他航空器有冲突?
应该下降什么高度合适?
难怪,空中交通管制员,被认为是“世界十大高难度工作之一”。
《中国机长》就要为这各部门多单位的“平民英雄”“隐藏人物”。
一一加冕。
△影片中的空管 vs 真实事件中空管监控画面
细节6:7700。
此起彼伏、南腔北调的“四川8633,成都找你”,是电影一大泪点,也与现实录音重合。
但。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四个数字开始:
“7700”。
全球通用的民航紧急代码,一经挂出,所有国家的监控都会收到红色警报。
电影中,冯文娟饰演的塔台工作人员收到遇险代码7700后,不到十分钟,空出所有跑道。
△剧照中的塔台 vs 真实事件中塔台监控视频
医疗、消防、特警……全员出动,机场待命。
所以,刘传健在采访里说:
当时我即使联系不上他们,我知道他们在做这个工作,因为当我把7700这个(代码)发出去的时候,他们所有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实际上他们比我们都忙。……是他们把这个宽敞的道路让给了我们,所以说我非常(感谢)在我微信里面,所有我的朋友都跟他们说,要代我向所有这次配合我们的工作人员,感谢,非常谢谢他。
细节7:餐车。
虽然Sir一度分不清几个空姐的脸。
但有一个,记得尤其清楚。
慌乱后,袁泉逐一确认空姐位置,喊到5号位,迟迟没有应答。
李沁饰演的空姐,摔倒晕过去了。
现实的乘客描述:
飞机突然下坠后餐车失控,撞上一名乘务员。她迅速找到飞机尾部一个空位坐下,“当时我就正好坐在她附近,听到她在喊腰很痛,受伤了。”
△影片中的气流颠簸 vs 真实事件中乘客拍摄视频
她终于在同伴和乘客的呼喊中醒过来。
Sir最感动,不是她在空中颤颤巍巍伸出的大拇指。而是她醒来的第一个动作:
固定停在过道上的餐车,避免它造成二次伤害。
这动作一闪而过,但让人过目难忘。
细节8:吸氧。
袁泉向乘客喊话,吸一口氧,才说一句话。
她的第一要务,是保证自己安全,才能稳定乘客,提供专业指引。
她的台词也完全符合乘客记忆:
飞机下坠后乘务员大声安慰乘客,“她说请大家相信他们,他们有能力、有实力安全落地。”
表演来源于现实。
刘伟强透露,所有主演都在川航的培训中心接受了严苛的培训。杜江、欧豪等还要上模拟舱学习。
在1:1搭建的模拟机上表演,轰鸣、抖动、翻转,像坐过山车和跳楼机一样,所有不适演员都得承受。
导致袁泉杀青后,回看预告片都会发抖:
“很多场戏,我都忍不住想流泪,但是自己知道,眼泪得咽下去。……要把乘务员的专业态度,放在自己本能的恐惧之上,然后以百分之百的职业精神来面对乘客。”
我们原本可能根本不了解这些人,也不了解他们肩负的责任。
像是影片最后的那个段子:
- 大爷,你知道此时此刻,我们头顶上有多少人坐飞机飞过吗?
- 那咋个知道哦。
- 五十万人。
- 那就是说,我们头上现在就有一百万只脚底板板噢?
所以,Sir最后想说的两个不太一样的细节。
它们可能是艺术加工,可能现实中根本没发生过。
但正是Sir开头说的——
超越现实的真实。
细节9:绕机检查。
欧豪饰演的副机长,几乎是虚构。
现实中飞出窗外的副机长,当下已严重受伤。
而欧豪出场就讲冷笑话,撩妹,臭屁。
第二机长梁栋都吐槽:“太浮夸。”
即便如此,他还是留下过记忆点。
当然不是事后对空姐那次浅白的得瑟。
而是被机长训了一通后,脸瞬间黑掉,但也没有顶嘴反驳。
反而,主动申请去“绕机检查”。
珍而重之地抚摸机身。
这个动作,暗示他渴望在专业领域获得认可。大事临头,绝不会因为年轻而畏缩。
细节10:“抱歉”。
最耀眼的英雄光环,无疑在刘机长本人。
除了精湛的技术、冷静的头脑、强大的心理素质……
Sir最动容是一句话。
机长台词不多,但句句戳心。
尤其落地后——
乘客推推搡搡赶着下飞机,庆祝起死回生时,他没忘执行自己最后一个操作:
打开广播,告别乘客。
挺胸吸气,调整语气,真诚道歉:
“很抱歉,没有让大家按原定计划抵达拉萨。”
他没有以英雄自居,甚至来不及为了胜利喜悦。
一句普普通通的“把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他们朴素的承诺和奇迹的底色。
所以,Sir必须最后加一个彩蛋:四道杠。
为什么正机长是四道杠?
多出来一道代表什么?
答案:专业、知识、技术,和——
责任。
专业越精、知识越多、技术越熟,扛起的责任必定更大。
因为责任磨练专业,使命铸就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