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看过诺兰的全部作品,希望与失望总是成正比:当《敦刻尔克》(2017)的飞行员烧毁战机,我很想脱下白衬衣向诺兰挥舞:

107分钟毫无节制、喧宾夺主的配乐地动山摇如雷贯耳,到底是看电影还是听电影?
诺粉跪舔诺兰莫测高深的时间魔术和所谓技术,什么技术?
任何技术是也只能是为内容服务,技术凌驾于内容之上,是因为编导缺乏用故事、画面抓住观众的能力,寄望于音效的疲劳轰炸!
配乐从来就是锦上添花,怎么可能雪中送炭,让三流制作散发经典的芬芳?
《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的高潮过后,诺兰疲态尽显,《星际穿越》(2014)连起码的故事情境的内在逻辑都没捋顺,锣鼓喧天,一地鸡毛——
血火之外,敦刻尔克的伤口拷问后人的良知和道德勇气,驾驭这样的题材,远超诺兰的能力。
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之前,英军已在有条不紊地撤退,法国、比利时一直蒙在鼓里。在里尔,在敦刻尔克的核心阵地,孤军奋战的法国人一次次被出卖。
其中的阴谋和悲愤,英国军官一句无比轻浮的“我留下来陪法国人”就能遮掩?
为了迎合包容弱者的政治正确,对逃兵、恐惧的同情泛滥成灾——
没有正面硬钢、视死如归的勇士,撤退何从谈起?不奢望你用电影为法国人讨还公道,但别这样鸡贼、猥琐好吗?

一些影迷和专业人士抱怨听不清《信条》的对话,诺兰感到震惊和委屈:“这就是我们选择混搭出来的整体效果,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激进的混音方式,当我意识到人们在声音方面是多么保守,我还是有点震惊。因为你可以把电影拍成任何模样,你能用iPhone去拍电影,没人会去抱怨,但你用某种方式去混音,或你用了某种次频,人们却接受不了。”
《信条》的开场戏
观众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动作场面拍得还不如12年前的《蝙蝠侠:黑暗骑士》,故事和人物塑造更是差之远甚,有影迷吐槽:毕生致力于全民物理通识教育事业的科普作家刘慈欣老师都写不出这样毫无感染力的故事。
一颗子弹就解决的问题,穷凶极恶的坏蛋非要给女孩留下一线生机,逗谁玩呢?

黑白搭配,干活不累,政治正确诺兰满分:

你觉得呢?

逆转时间的暮光时代,还在用步兵冲锋?

武戏平淡无奇,文戏尬得你外焦里嫩:
我吞下这个万物都会消逝。那就先别吞。



伏特加?
嗯,这个,我这里还剩下一点孟婆汤……
影迷:优越感满满的装X惯犯。好莱坞最被overrated的导演没有之一。
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