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它,拿下了IMDb电视剧口碑第一。
《切尔诺贝利》。
北京时间2019年6月5日,《切尔诺贝利》登顶IMDb剧集列表,评分9.7。
豆瓣上,该剧同样以9.6分位列今年最高。
面对这样划时代的作品,你忍不住对它背后那个人产生好奇。
什么样的人?
能写出那样的故事,台词,场景。
不扒不知道:
编剧,是克雷格·麦辛。
《切尔诺贝利》前,克雷格倒腾了无厘头喜剧20年,收获一地平庸的鸡毛。
IMDb打分常年在6.0上下。
这样一个专注“屎尿屁”的哥们,怎么突然开窍了。
他经历了什么?
关于电视剧如何伟大,Sir说过,网上的赞美也够多。
今年,我们尝试走近伟大背后——
究竟,躲着一个什么人。
和我们印象中的天才形象不同,当克雷格·麦辛讲话时,你很难看出他有什么特别。
他目光柔和、善解人意。
——完全没有天赋异禀者那种,常常在极度自卑和极度自大之间来回跑的分裂感。
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很“普通”:
“我出身在一个非常、非常中产的中产家庭。”
“本来是学医的。”
“早年,当营销主管......”
稳稳当当,不愁吃穿,胸无大志的一大兄弟。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但。
当他笔下的世界从 ↓
人类登录火星后,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啥?
不是我干的!
△ 《顽皮小子闯火星》剧照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不,妞越多。
情侣撞鬼,二人吓得紧紧相拥。镜头一转,女人身后被男人贴了一张纸条,写:
Kill her. (吃她,别吃我。)
变成 ↓
从大地射出一道强光。
围观的人群中,妻子依偎在丈夫肩上,眼里闪着泪光说:真漂亮......
空气闪闪发光,飞屑如雪花般飘落。
孩子们兴奋地在其中跑来跑去。
几天后,这些男女老少,一个不落地全死于非命。
毕竟。
孩子们急切地用指尖去接住的,都是核反应堆芯爆炸后,飘出的物质。
是比数万颗子弹叠加起来的威力还大得多的:
核辐射。
再变成 ↓
成为科学家就意味着天真
我们每撒一个慌,就欠真理一条债
这样巨大的转变,你不禁好奇:
编剧遭遇了什么?
记得《士兵突击》中:
许三多,近身毙掉一个毒贩后,在床上躺了几天几夜。
因为有过杀人的经历。他再也不是从前的自己了,再也回不去了。
终于,等到他爬起来的那一天,他如获新生,成为一名真正的经历过生死的军人。
而编剧克雷格·麦辛。
从学龄前儿童的最爱,一跃变成评论家的宠儿,他急剧攀升的格局和深度,却与痛苦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矫情点说——
就是心被撞了一下。
是的。
这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成功秘笈。
奥,准确地说:
有。
但你已知道个七七八八。
克雷格·麦辛在好莱坞混了20年,如果说这20年他有什么心得,或许就是那份傻傻的坚持。
起初,恶搞不怕事儿大,喜欢在宇宙太空里鼓捣,做白日梦。
△ 1997-2008年创作&导演作品。依次是《顽皮小子闯火星》《惊声尖笑4》《神经搭错线》《超级英雄》《特别之队》
后来,逐渐关注现实,开始接地气。
但只是浅尝辄止。
△ 2011-2019年作品,依次是《宿醉3》《身份窃贼》《切尔诺贝利》
最终敢于直面痛苦,深挖人心。
在这期间,他的心也一直打开。
他敏锐的感知力,没有被时间、阅历,和急于求成的心态磨去。
就像之所以有机会写《宿醉II》,是因为:
朋友打来电话说,一起写吧。
我说,好啊。
于是,我们就一人一瓶啤酒,坐在沙滩上,边喝边想那些情节。
让观众觉得好笑,我觉得是重点。
其它的(得奖,留名青史什么的),真的没想太多......
他的动作,就是一直挖啊挖。
直到——
有一天瞥见:
那被许多人忽视的一角。
那场被埋藏的灾难事件。
我发现,这是一个少有人写的题材,而且,我觉得自己能感同身受。冥冥中觉得,我知道要怎么把它写下来。
VICE杂志,在对克雷格·麦辛的专访中写到:
他是如何写出《切尔诺贝利》这样史诗性的灾难片的?
核爆炸发生时,他没有亲眼看见;他也没亲耳听见;他家族中也没有亲历者。相关资料也不多。
但,问问那些亲历者,他们看了这部剧,却说:对,就是这个样子。一点不差。
Sir也好奇。
一场被埋藏多年的灾难,克雷格是怎么做到精准呈现?
那些传神的台词,是怎么写出来?
我只是......读了很多相关的书,吸收了很多,看了很多纪录片,看了很多张脸庞。
其实,还有很多我不知道,还有一些需要借助感知。我只是尽量诚实地把我看到的,原原本本呈现出来。
克雷格·麦辛承认:“真的没想到会火。”
没想到,是因为没打算。
没打算取悦谁,也没打算征服谁。
在查阅《切尔诺贝利》有关的资料时,有一本书,非常让他动容。
“因为这个作者,她在乎书中的所有人,在她眼里人不分贵贱,都是人。”
这本书叫《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这本书。
在激发克雷格·麦辛,使他从中获得巨大的灵感之前,就已经成就了原书作者,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她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本神奇的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表现的,和克雷格·麦辛一样:
姿态非常,非常低。
甚至,她从头到尾都没给出任何立场、评判。
只试图记录,还原出那些灾难亲历者,他们在极端环境下显露过,又被遗忘的众生相。
丑陋的,美丽的。
懦弱的,勇敢的。
背信弃义的,相濡以沫的。
从这点上,人,其实才是《切尔诺贝利》真正的主角。
不是那场灾难,也不是灾难扯出来的体制黑幕和意识形态。
这不是一部政治剧。
这是一部真正对生命报予善意的作品。
不知你们最感动的点是哪。
于Sir,有两幕。
一幕来自第四集。
一个新兵蛋子被派遣到清理部队,第一天,他的工作是杀辐射狗。
开枪之前,长官对他说:
我们的任务,是清理动物。
很好办。
大多是宠物,奶猫奶狗。
你吹个口哨,它们会欢乐地朝你跑来。信任你。
这时,瞄准,一枪崩掉。
不要犹豫。
听上去很简单?
但这新兵在执行过程中,依然犯下严重的错误。
一次是忘记补枪。
——这延长了狗临死之前的痛苦时间。
被长官以亲身故事教育后,士兵终于成长,他冷漠地射杀了一只又一只成年狗。
还有一次,他跑上楼,面对一窝刚出生小狗,他的枪口再次迟疑。
在这场灾难中,动物是最底层的“受害者”。
而,对待动物态度,也是我们对待更弱者的态度。
另一幕,来自第五集。
在审判的间歇,副主席鲍里斯与科学家勒加索夫最后一次对话。
自知命不久矣的鲍里斯,完全对勒加索夫袒露心扉:
“我无足轻重……”
“在一群蠢货中,他们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好人派过来了。”
“你,维勒利,你才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这时,一只小青虫刚好掉在鲍里斯的手掌。
鲍里斯用手指轻轻托起小青虫,看着它顽强而不知疲倦地向前蠕动。
“It's so beautiful.”
鲍里斯忍不住赞叹这种生命力。
回头看看他自己,已被辐射、疲惫和年龄,折磨到不断咳血,形容枯槁。
在这两场戏中,你能完全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是如何从绝境和强权中松绑,释放。
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生命对生命的敬畏。
敬畏生命,所以人置身食物链又不完全沦为求生欲的奴仆。
敬畏生命,所以人趋利避害但有时又往往比想象中善良和勇敢。
也因为敬畏生命,克雷格·麦辛写出了可能改变他职业生涯的《切尔诺贝利》。
事实上,关于他和这部作品的成功,克雷格·麦辛在媒体访问中早就买下伏笔。
两个词在他口中频繁提及:
Admire / respect。
Admire / respect,用咱的话说,不就是敬畏。
敬畏,让他珍惜最初的感动。
被打动了,就忍不住去了解更多。
敬畏,也让他始终保持谦卑。
爬书山,约专家,试图去理解核爆炸的原理,还原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而这一切,就是为了让——那些灾难的亲历者,科学家,与切尔诺贝利事件有关的人,看了之后,说一句:
“唉,这家伙,他真的有在乎过我们。”
“这就够了。”
看《切尔诺贝利》后,Sir常常想。
一个人。
能抵达的最远的地方是哪?
不是高峰深海,也不是外太空。
是我们的内心。
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该坚持什么?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感谢克雷格·麦辛。
让我们有机会追问生命纵向的深度。
也感谢《切尔诺贝利》。
给了我们这么一面面映照本心的镜子。
去看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