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至今为止最喜欢的院线电影,无疑是这部不惧任何商业性且欠缺叙事技巧的《掬水月在手》。

不得不说,由于疫情导致影院歇业了几个月,重新开门后,大家对今年上映的电影宽容了不少,很多人都降低了评价标准。然而,在看完《八佰》、《姜子牙》、《我和我的故乡》、《夺冠》、《金刚川》等一些列名导加大投资电影后,个人只觉得看了一堆热闹,却没有任何内在获得感。

去看《掬水月在手》时,并没有一点期待,因为一位看过的朋友和我说,影片整体冗长而又无聊。从片子开始放映起,我就大概猜出导演应该年龄不小,镜头语言和叙事方法委实偏传统,缺少商业技巧,一会儿估计会睡倒一批观众。然而,当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声作为旁白响起时,我立刻变得兴致盎然,心中有预感大概古诗词爱好者们都会爱上这部文学纪录片。

小时侯,委实不喜欢被诗,对文学更是不感兴趣,然而在我上初中时,妈妈怀了二胎,天天给弟弟播放吟诵版的《千字文》,从那时候起,我就莫名的爱上了诗词。这就好比,你只听周杰伦读歌词一定不会喜欢他,但如果你听了他的整首曲子,你可能会一直单曲循环他的那首歌。吟诵使得“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里面复活”,让你仿佛置身于诗人为你单独创造的世界里,与诗人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诗词和吟诵就是如此不分家的,古人读诗时,皆是以吟诵的方式,然而在现代,文化传承的中断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吟诵是什么,更别说能欣赏它。所以,我大概找到了那些人打差评的原因,无疑是觉得吟诵和念经没什么区别,无聊得能瞬间昏睡过去。

小时候不能理解那些课本中的诗词好在哪里,然而长大后发现,一个有足够阅历的人,必然会喜欢诗词,因为它不仅能如知己般和你产生共鸣,还能抚慰受伤和失落的心灵。

回到正题,聊聊片子本身。观影途中,好几处我都濒临落泪,叶嘉莹先生将喜悦与悲伤皆轻而化之的人生境界,让我终于能理解为什么王国维写“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她早年颠沛流离,晚年丈夫与女儿相继去世,境遇很像杨绛先生。大概现在想起《我们仨》,我的内心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沉重感,这种沉重感既包含了对生命无常的恐惧,又包含了对爱恨离别的苦楚。所有发生在叶先生身上的事情都无比沉重,然而她却格外的洒脱,对待命运有一种“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落地生根”的淡然处之的态度。

没经历过什么沉重打击的人,很难欣赏叶先生的这种跳脱出小我的人生境界——压抑下的坚持,无望中的希望,而这些都是诗词所赋予她的礼物。诗词,就像灵魂的庇护所,帮助信徒走出每一次困境,治愈每一处伤口。

记得我的soulmate两年前自杀去世了,那一年我刚大学毕业。这两年每一次想起我们那时候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我就无比的沉重,一个人晚上回家躺在床上发呆,或者默默流泪,而这些苦楚都无人诉说,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真正理解我心里的感受,我也不想让朋友们担心我,所以每次难过的时候都自己一个人消化。

然而,过去那些幸福的回忆,让我深深的陷入绝望,这种短暂的拥有过又失去的感觉,让我像一个毒瘾发作的瘾君子。想到以后再也没有能让自己那么开心的人陪着自己,就对生活提不起任何兴趣。

毕业后,我去了一个没有他的城市,因为原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影子。第一年,我用全年无休的工作来麻痹自己;第二年,我试图调整自己的状况,换了一份不那么忙碌的工作,却开始用各种社交活动来填补我全部的休闲时间;直到第三年,也是在我开始坚持每天背唐诗的半年后,我似乎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那首治愈我的唐诗,正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根据诗中的描述,天姥山如同仙境般,在梦境游山的时候,李白不仅拜访了偶像谢灵运层居住过的地方,还见到了仙人为了欣赏绝美景色都“纷纷而来下”的奇观。然而正当情感达到高潮时,李白突然“怳惊起而长嗟”,梦中的湮霞早已消散,惆怅的李白不禁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就是所谓的“人生随处是南柯”吧, 我们都过着半梦半醒的人生。世界是如此的真实,情感却是如此的虚幻。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仅仅是沉醉于李白绝美的文笔之中,只有诗仙才能写出如此超脱世俗的文字吧,然而时隔几个月再次捡起这首诗重读的时候,我才领悟,原来诗仙只不过是一位被命运捉弄的游子,他心里的苦楚也无人诉说,于是便选择以写诗的方式来开解自己,同时又开解了日后无数的读者。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吧,那些你已知的哲理,被一位前朝诗人诉说出来,就被赋予了直击心灵的力量。尽管你们的境遇并不相同,却仿佛遇到了知己,遇到了导师。那些苦闷,也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苦闷,是人类共通的对于命运的无奈。

看完《掬水月在手》后,心中很久都不能平静,就像当初我读到《梦游天姥吟留别》后一样。人生总有不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们,然后放下。希望以后能像叶老师一样,无论命运把自己安排在什么境遇里,都能活得很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