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连着看完了《听见她说》前三集,然后边写又边二刷了一遍。仔细想来,其实每个故事,每句台词,甚至每条弹幕,每个工作人员,都值得自己琢磨。
这些短片到底是谁在讲谁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作为观众,能够接收到什么样信息?
01.《魔镜》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难看的女孩儿。不用你说,我知道是我。”
YOYO一边对着镜子打扮自己,一边这样自言自语。
大浓妆,时尚的卷发,闪闪发光的衣服,以及琳琅满目的饰品。镜头里的YOYO很像如今很多人追捧的“网红”。
和网红们一样,YOYO的眼睛画得很大,但眼神里却什么感情都没有,没有悲伤,也没有喜悦。
她说,她每天照镜子的时间平均会在两小时三十七分钟左右。惊喜的时候少,失望的时候多。
“我不是对镜子失望,镜子有什么错,镜子是诚实的,镜子是无辜的,我是对自己失望。”
后来,她又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就像是自我洗脑一样。
换句话说,“我不是对弹幕失望,弹幕有什么错,弹幕是诚实的,弹幕是无辜的,我是对自己失望”,在YOYO们这里,其实也同样成立。
因为对于YOYO来说,她对于自己美与丑的判断是基于他人的评价。
她认为自己是丑的,是因为中学时期,自己暗恋了三年的班长,给自己起了个外号,“打狗棍儿”。她也曾目睹颜值带来的红利:和班花一起上个厕所都是种荣耀。三年间,班花一次都没瞧过她正脸。
从此以后,她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每天花将近三小时研究怎么“装修”自己。
她似乎“赢”了。曾经的班长脸红地拉着她,昔日班花连连夸她皮肤好,同桌主动提议送她回家……
讲述这些时,YOYO的眼神依然不是喜悦,或者悲伤,而是一种大仇得报的病态畅快感。
然而,这些畅快感持续的时间很短,回到家坐在镜子前,YOYO便被打回了原型:她右眼的双眼皮贴不知道什么时候无声无息地掉了下来,她对当年同桌自信说出“你该植发了”时,这场景是不是就已经落在对方眼中了呢?
YOYO当即吓出一身冷汗,又开始陷入了新一轮巨大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了。
这些自我怀疑和否定像雪球一样,从中学时就开始越滚越大,直到现在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于是她终于决定卸妆——其实真正的病态,是一个人压根意识不到自己处在病态审美中,就像《灵魂摆渡人》中为了夺得丈夫的注意力,甘心被五公子摆布的那个女人。
YOYO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因为一次幸运的经历。那次她真的鼓足勇气去了整容医院,却在医生的劝解下,明白了美或丑,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更不是他人的评价。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看到演员齐溪卸掉浓妆后的样子,她的五官并不符合主流对美的定义,但就是一张舒服、大气的脸。
尤其当作为演员的齐溪出场时,弹幕里多了很多赞美,“这样子很好看啊”“齐溪很漂亮”。
赞美固然好。可审美和妆容,其实都是一种非常受时代、受互联网、受主流审美影响的东西。也许多年后,短片里的YOYO和节目后的齐溪在我们眼里都是一样的(例如香港电影最光辉的时代,王菲在众多女性当中足够特别,却不够美。而今天再看,却发现她原来比其他所有女星的都灵动)。
看到弹幕和评论发现,这个短片确实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让不少女孩意识到自己也渐渐陷入了容貌焦虑的困境中。
不过,也有不少弹幕显然是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指摘YOYO脸上痘痘可闭口很多等等等等。典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瓜群众状态。却不知,一旦有人对自己的样貌评头论足时,他们也极其容易遭遇YOYO的困境。放过对他人的指责,也是对自己宽容。
同时,短片也有一点比较奇怪。片中宣扬“自信使人美丽”,YOYO勇敢卸妆做自己。但镜头一转,演员的妆容又无比精致。刚刚给观众建立起来的自信,似乎瞬间又被片中讨论的“美丽使人自信”带走了。
当女性观众从镜头前回到生活中后,想起这部女性教育片时,也许会微微一笑,这不过是演员的表演罢了。短暂的感动无法真正触及女性对美的根深蒂固的追求。
但,并不能因为这些小瑕疵就否定这个作品的意义。它是女性导演首次严肃讨论当下社会中女性生存困境话题的佼佼者。对于大众来说,要改变习惯,接受新的观念,本身就是特别难的。妄想一部短片就能改变,显然不现实。
那不妨将这部作品看成“抛砖引玉”的尝试之作。不论在未来,是不是会有一个所谓的“女性独立”红利期,多吸引一些导演和作家们,讨论与女性相关的话题,总归都是媒体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