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17:50-19:38

????《棒!少年》

在FIRST的时候就想看的一部纪录片,忙里偷闲,排除万难,战战兢兢风尘仆仆地终于进入了电影院。

纪念第一次看院线纪录片。

猝不及防地就结束了,一开始还一头雾水,回头在脑海里重新把影片乃至每个细节都放映了一遍,只觉得后劲儿很大。

如果说《少年时代》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那么《棒!少年》则是一部电影风格的纪录片。几乎没有旁白,更多地是镜头直白地表达;观影门槛较低,没有复杂的体育规则的干扰,“剧情”主线非常清晰,节奏把握比较好,有快有慢,整体是符合体育风格的快节奏(不过缺点是时间线不太明确,我看的时候没太能跟得上)

很喜欢主题定位,不是“燃”,而是“救赎”与“治愈”,导演没有用太多镜头表达训练的苦,而是用大篇幅来呈现生活的苦,成长的痛,整部片的基调很沉重,这一点是它stand out的地方,幸好没有拍出鸡汤或是热血的基调,这都快成体育作品的“通病”了;也幸好不是另一部变形记。

这是一部现实意义超出艺术价值的纪录片。

“大家好,我叫马虎,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然后就被棒球爱心基地捡到了。”这句话在看的时候并没有多做深思甚至还有些不明所以,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虎子外表吊儿郎当下内心的成熟,顿时一阵心酸。表面上讨厌基地的虎子,内心是非常感激强棒的。

要强的虎子几乎在纪录片的每一幕都在落泪(眼睛真的很有感染力)。小霸王的外表下是异常敏感的内心。从小对于母爱和父爱的缺失导致他内心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特别的关注,却不知道正确的表达方式。

虽然小双与虎子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但是他们似乎有着高度相似的原生家庭,小双也从小活在“自己被抛弃”的不安之中,自卑的性格让他对所有事情都小心翼翼;不得不挑起大梁,即使受伤了也得带伤上场,是整个球队力量的顶梁柱。

他们没有其他任何选择,只有在棒球杀出一条血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其他三条都被堵住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出口。

他们在如此小的年纪背负了如此多的人生之苦。

当翻译在美国人面前说出这是由贫困孩子组成的球队时,全场都鼓起了掌,这一幕真的太感人了,真的为他们感到骄傲,此刻不论输赢,他们站在这里,已经是最最最有力的对命运的本垒打。

想起了之前高三在《环球人物》上看到的在海南的一支由teenage girls组成的足球队,似乎也全是来自贫困家庭,教练和体育也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教练和少年们的关系如父如子,太好哭了,他们不幸,却又是幸运的,不幸于出身,却又幸于遇到了这群如亲生父亲般不离不弃的教练们。被抛弃,却又被捡起来。不仅教他们生存的技能,还给了他们生存的意义、教他们做人。

幕后的虎子成长了很多很多,现在已经15岁了,跟刚进入球队时的虎子判若两人,谦逊低调、善良友爱,懂事得让人心疼,棱角被磨平,但那种与生俱来的锋芒却从未消失。

从一开始动不动打架斗殴、吃粉笔、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暴戾,到后来知道安慰小双蹲在地上双手捧着汉堡叫小双老大,到现在“捧着帽子在一旁站的笔直”,

他们都在这里得到了救赎与治愈。

特别喜欢一句短评:“小双是骑士,马虎是诗人。”

...

“如果我没有打棒球,我就是个流氓。”影片一开始教练的这句话不仅映射了虎子,也似乎也映射了球队的所有人的人生。

他们都在不同阶段自暴自弃过,不过在命运的感召下,在教练们的循循善诱和不离不弃的温柔关怀下,最终都勇敢地奔向未来。

虎子在未来一定要再打到美国去啊,小双也要加油,勇敢地面对自己。

小朋友们都要好好地生活下去,热烈地拥抱这个世界。

师爷和教练们一定都要长命百岁呀。

(最后吐槽一下,运气不太好身边坐了一对素质不太好的母子,全程一直在讲话吃东西手机不静音还接电话,干扰很严重,母亲示范作用非常消极,观影体验很不好,希望大家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尽量不要吃东西说话干扰到别人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