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像一个真正的恐怖故事——凝视深渊的恐怖。

打开头以来,数度出现的纪录片样运镜直接让人逼近婚姻的实在。人们的爱欲如细胞,它们生长、繁殖、够到彼此,然后便分泌粗大的胶原(或说:婚姻生活,那些所有惯常的情话、节日、惯例与日常生活)将两个个体捆绑起来。问题发生在下一秒——在既定的规则成型之后,两人的结合再也不需要费事,胶原已足够捆绑、细胞自此坏死。

然而这些胶原是不牢靠的,它们隶属于外界、也对内在产生不了任何作用:一方示爱的方式本就来自成规,而另一方也早已谙熟这套,绝不会对此动心。它就像一个浅尝辄止的童话、一个虚伪的兜底、一个缺少激情和冒险的死域。

由于缺少内在(细胞)的参与,这些胶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暗箱,在二人不加干预下往往会导致灾难的后果,举影片中一例(M:玛丽安、J:乔安;加粗为个人解读):

*M说自己怀孕了,并观察J的反应*
M:“我本来以为你会开心的”
J:“我很开心啊”(实则并不)
J:“你不会感到厌恶吧?”(因为并不,问出这句看似关心对方、实则期待M厌恶,从而借关心之名不要孩子而不至于破坏自己上一步表达的开心)
M:“我感觉棒极了”(实则并不,但因为J开心,M谎称很棒)
*M哭泣*
J:“也许我们不需要再添孩子了”(认为哭泣也许是因为M本身反对,J得以找台阶达到自己并不要孩子的目的而不破坏之前的假话)
M:“我很想生下这个孩子”(实则并不,M认为J这样说是担心她,但她并不想破坏J刚表达的快乐)
*几个月后,孩子要出生了*
*M哭泣*
M:“我真后悔要了这个孩子,真的”
J:“不用想太多,过几个星期,你就会忘记一切”(本来是因为他没有正确表态造成的孩子出生,但最后包裹成了M的错误,而J倒显得宽宏大量)

玛丽安在影片中说了一句话,洞察了这个过程的形成(虽然是在一切发生之后):“ 当时我们都彼此挚爱依恋对方的,错只错在我们都不曾逃脱家庭的束缚,不曾创造值得我们去过的理想的生活。”

婚姻导致家庭的形成,传统的意义之网会给你指出理想的婚姻生活——它让你拥有存在的感觉(这种生活理想是集体文化产物,这使得它能提供强有力、同时肤浅的意义兜底),但这种系统却和个人真正的理想生活相悖。否定婚姻生活就否定了兜底的意义,而这很难,我们很容易说服自己改变想法—— 当你真的想让自己相信一件事,开脱的逻辑力度很容易超过真实感受的力度。 因此,一旦开始陷入了一点常规的婚姻生活(一旦一捆胶原开始形成),否定它就需要努力,而要继续它则更轻易了:因为一旦开始陷入了一点常规的婚姻生活,你就在意义之网上更认可它一点,它也就更能兜住你——否定它就更需要努力。一个恶性、向下的螺旋。

婚姻的双方应永远坦诚——已然形成的婚姻生活的意义之网会逐渐成为一个不受二人控制的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结局(一个比喻:当这样的网形成之后,对话的便不再是你和对方,而变成了一个既定的俗套与另一个应和俗套的互动,人只是俗套的中介);

婚姻的双方应永远自省——警惕那些肤浅的、外源的意义,不让它们参与生活,即使有剔除它们后再也没东西创造兜底意义的可能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