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山那人那狗》像是一曲悠长连绵的长调,在苍翠的山间小路上演绎着父与子的温情,一封家书送去温暖,一位信客点亮闭塞村庄的星河。为何这一眼就知道结局的故事却也能够打动观众?
万水千山总是情!我认为导演把生活谱成了一首诗搬上了荧幕,为那美丽而封闭的大山点缀了活力、朴实、甚至纯真,让身处在城市中的我们体验大自然的生机和小人物的温情。
大自然生机

苍翠的大山是心灵的呼唤,身处在城市的我们想到的只是美丽的景色和内心宁静的休憩场所,我们不曾想过大山也意味着闭塞和落后。在影片中,大自然的的生机像是对交通闭塞的有利反抗,人走在大山里也就有了力量,有了希望。老信客走累了,大树旁、小溪边、遮雨厅一一都是它最好的伴侣,大自然的生机在这里也开始发酵,酝酿出一个和谐的美丽新世界。自然哲学家的终极讨论在于:大自然的循环与变化。对此,夏季晴风阴雨的循环中,我似乎能够看到四季,四季更迭循环不止生机勃勃,不也是影片内涵的有利衬托吗。
小人物的温情

有温度是所有艺术家的追求,在人物的架构上,具有了温度才有了灵魂。一个人、一条狗、一条路,若是缺了狗剩下的只有孤独和悲哀,而这一“角色”的加入让画面活了起来。喂水、找树枝、追被风吹起的信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和老二的温情;父与子的关系变化是这个影片的线索,一开始不情愿父亲跟着走一趟,“失踪”找父亲,到后来背父亲过河,从不解、理解转变成了感动和自豪。看到被父亲过河画面,远处的山脚下的水荡平了心里的沟,这不也是父子的温情;信客是交流的脐带,门框下孤独五婆在等着孙儿的来信,眼哭瞎了,泪流尽了,老信客无字之书强忍着眼泪读出了信客和收信人的温情。
万水千山总是情。

宋金山水画般背景下的大山是如此的和谐自然,在山中有着不为人知的小人物温情。导演到底想要表现什么?信客和老二、父亲与儿子、信科与收信人?还是反映出对于信客职业的传承问题?我不确定!但是我从影片中看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不是大山里的人不想出去,而是他们更愿意留在山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不知不觉想起一首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