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初期在德國出現的将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嫁接到電影創作的流派。表現主義電影常以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準确地反映一戰後德國人民極度恐慌和焦躁的精神世界,而銀幕上呈現出誇張化、抽象化、主觀化的藝術效果觸動人心。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是表現主義的開山之作。影片通過一個精神病患者夢魇般的回憶,叙述了一個身兼心理學博士和殺人狂雙重身份的卡裡加裡的生活。通過變形、誇張、奇特的表現主義藝術語言,向我們展現了恐怖、焦慮的外部世界。

從造型藝術看表現主義。

...


如果說特立獨行是一種藝術感的追求,那麼《卡》的人物造型則打造了默片的戲劇化、誇張化的标簽。在影片中的人物穿着奇形的服裝,走着詭異的步伐,畫着駭人的臉譜……似乎每一個造型都讓人看不穿,想不明白。可是,當電影結束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它的魅力所在。這種造型如果是在有聲片中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在有聲片的世界裡完全的誇張化隻會被當成跳梁小醜看待,幸運的在一場默片的殿堂,它就是瑰寶,令人回味無窮。一場奇幻與夢幻的旅行就這樣結束,留給我們的便是那那種“不求複制現實”的藝術感染力。

從色調藝術看表現主義。

...


色調是電影中常用的藝術手法,例如《我的父親母親》黑白的混合使用區分了時空。可《卡》的色調藝術卻是用來渲染氛圍,刻畫出孤獨、扭曲的内心世界。影片有一處極為明顯:透過窗戶,我們看到卡裡加裡博士坐在小屋裡,整個熒幕布滿了藍綠色,像是一具想要說話卻說不出口的骷髅。色調讓無聲的世界變成了有聲的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觀影者都在緊緊盯着卡裡加裡,生怕錯過任何細節,一陣陣寒意滋生蔓延。也許,導演吸收并借鑒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我們已然成為了表現主義的實驗品,《卡》中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為我們展現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從布景藝術看表現主義。

...


歐洲是個有美學底蘊的地方,三位美工師都是大價錢請來的狂飙社名家。從整體上看,影片中的建築都是傾斜的甚至連地面都失去了水平線,完全颠覆了原有的電影布景理論,開創了真正的意義上的表現主義電影的先河。前後景深的層次感,人“藏”在後景會表現出了私密性、懸疑感,将觀衆推到道德審判的制高點;三角空間的塑造催生了壓抑麻木的病态心理,三角形禁锢會打破人景和諧的關系,從而塑造出卡裡加裡扭曲的人物形象;大環境和個人的對比表現人的無力感,鬧市形形色色、屋子破敗不堪、人物奇奇怪怪,借用尼采的悲劇美學特點,勾畫出了一戰後人們虛幻“真實”的生活。

在德國戰敗後的那個動蕩不安的社會,藝術家出于對現實的憤然不滿,對自身命運的焦灼不安,他們把矛頭指向精神世界,于是一切都蒙上了表現主義的面紗。《卡》是表現主義的縮影,借助虛幻怪誕的視覺效果來反映現實的悲慘和命運的無常,真實再現了那個年代德國人民的精神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