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是最温暖的颜色。

相信你跟Sir一样,对这份色彩的牵挂深入骨髓。

快了,接近它,拥抱它。

以及打开它。

《蔚蓝之境》

豆瓣9.2。

央视出品,中国制造。

历时四年。

不逊色BBC的气势和拍摄效果:

国内首次,规模最大,内容最全。

拍的就是我们家门口的,中国近海。

近在咫尺,须臾之间。

...

食用

对于爱好美食的中国人来说,舌尖比腿脚更心急去感受。

“海边”这个词几乎约等于海鲜。

所以一种沙滩上极其常见的小动物——沙蟹,最开始映入我们眼帘。

身长不足2厘米,每秒却可以跑1.6米的沙蟹。

又小又难抓。

一旦做成沙蟹汁,就成了馋人的下饭佐料。

...

可原来在我们的舌尖之外。

它们还挺浪漫。

海南,文昌。

又小又难抓的平掌沙蟹,明明不能下水,却跟来海边度假的人一样,一个个的非要追着退潮的海水玩。

...

可谁也想不到,沙蟹这等脆弱、诱人的萌物还有狂暴一面。

是沙滩上没有感情的杀手。

西沙群岛。

退潮之后,沙滩上冒出来的不光是出来觅食的沙蟹,还有上万只破壳而出的小海龟。

这是中国最主要的海龟繁殖地。

这群小家伙从破壳到钻出沙面,需要努力爬上70多个小时;

但从钻出沙面到奔向大海,只要几分钟。

而恰恰就在这几分钟之内,只有婴儿拳头大小的小海龟,就面临着一生中第一个坎——饥肠辘辘的沙蟹。

...

它们柔嫩的龟壳,根本对付不了尖尖的蟹钳。

就算拼了命搏斗着挣脱,终于尝到了第一口海水的味道。

还可能被浪潮卷回来,继续回到生死的战斗之中。

还好,这一只跑掉了。

但是和它一样,成功下海,再活着回来产卵的,极少极少。

...

...

还没有手指长的沙蟹都这么凶,更不用说我们眼中肥美的螃蟹了。

东海,崇明岛沿岸,芦苇丛深处。

由于极其珍稀,被咱们称为“鸟界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刚孵出一窝小鸟。

...

要说它成为珍稀鸟类真不是没有原因。

不光因为咱们对湿地的开发,使得芦苇丛越来越少。

你看看它的鸟窝,明明要住好几只幼鸟,却晃晃悠悠地搭在几根芦苇之间,玩的就是心跳。

...

这不,台风过境,家毁鸟亡。

所有雏鸟尽数掉落,只剩最后一颗鸟蛋幸存在摇摇欲坠的窝中。

地上的雏鸟,这下都成了抱卵雌蟹免费的美食。

而窝中刚刚孵化,仅剩的那一只,馋得螃蟹们施展开飞檐走壁的技巧,纷纷往上爬。

幸好,鸟妈妈及时赶回,才避免了一场灭门惨案。

...

...

《蔚蓝之境》,悄悄翻开《舌尖上的中国》的另一面。

常出现在饭桌上的饕餮美食,下了桌,本有自己的江湖。

它们可不是为了人类的食欲、胃口而生。

我们和自然之间的沟通,“可食用”是最佳方式。

而自然之间,“可食用”也是击鼓传花式的链条。

蓝之下,也有冷冽的沧桑感。

...

审美

食色性也。

中国近海,从味觉出发,下一站就是视觉。

多少奇观,悉数登台。

先看一个冰面上的棉花糖——斑海豹宝宝。

...

渤海,辽东湾。

位于全球最低结冰纬度。

什么意思?

就是冰面比较脆弱,圆滚滚的斑海豹妈妈一不留神,就能在宝宝面前表演“消失”。

...

海豹宝宝一身绒毛还没褪,在妈妈严格的游泳训练中瑟瑟发抖。

没办法,慈母多败儿。

在一个月内,海豹宝宝就得褪毛、断奶、下水,开始独立生活。

就算这胖乎乎的屁股再可爱。

妈妈都只能再狠一点。

...

海中的亲情不只是狠,还美得悲壮。

 辽宁大连。

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生物——沙蚕。

要不是这部片,Sir永远想象不到这软趴趴的虫子一样的身体,交媾起来有多美。

月圆之夜,响应着潮汐神秘的指令。

雄性和雌性沙蚕交相舞动,纷纷释放出占据身体全部的精子和卵子。

旋转着,就像是聚光灯下的舞者一般。

绚烂然后死去。

短短几十分钟,就像是不起眼的一生中难得的高光。

...

...

还有更美的,海洋的狂欢。

四月下旬,同样也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

一年一度,珊瑚礁开始产卵。

不同种类,形状各异的珊瑚礁在同一时刻做出同一动作——用力把受精卵挤出体外。

噗,噗,噗......

数以亿计的受精卵随海水漂流,引来补充蛋白质的朋友们,一同构成神仙般的画面。

...

...

...

珊瑚礁是海洋重要的生态系统,伴随无数动物生存。

可是一年只长一厘米的它们,却在过去三十年中,非自然地大面积死亡。

逃过了舌尖,却逃不过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

死亡,成为人类最残忍的“景象”,被制造,也被记录在案。

审美的美,本就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

近海之处,上演的就是交织生死、挥洒悲欢的物种传奇。

...

思考

就作品本身而言,《蔚蓝之境》六集六个主题,略显散乱。

但较之国外纪录片的翻译配音,家门口的“蓝”多的是家乡味,土味和人味。

不光是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沿着中国的近海,就逮着咱们家门口拍,一个个地名让人熟悉且亲切。

更是不经意间露出的口吻和视角,意外发现,让人会心一笑。

就看一个画面。

黄海北部,当天上的黑尾鸥和水里的黄条鰤一起围攻小鱼时, 配音说的是,海面闹腾得像开水一样。

不是把“多喝热水”当口头禅的我们,谁还能有如此共鸣。

...

除了亲切感,专业也没的说。

往小了看,中国南海,有正在破卵而出的法螺幼体。

往大了看,广东大亚湾,有迁徙中,不小心落单搁浅的抹香鲸。

...

...

往天上看,有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滩涂,来自新西兰的斑尾塍鹬,在去往阿拉斯加的旅途中唯一一次停留,捕食。

还有地底,在广东的海陆相接地带,视力不好的鼩鼱,竟然可以斗得过舟山眼镜蛇。

...

...

一集不到一小时的内容背后。

是推着沉重的机器,在滩涂中行走四五公里的团队。

...

是在风浪中努力了七天了才登上岛,结果登上之后,发现鱼又没了,委屈的表情。

...

...

甚至,他们冒着雨,扛着巨大的机器,站在雨林中被蚊虫围绕,就为了让镜头前的蚂蚁更清晰生动些。

...

...

为何Sir一逮到高分的自然题材纪录片就马上推荐给毒友,大有海边打鱼,不想漏网的执念。

就是因为,只有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人类的思考少的是小聪明,多的是敬畏。

蓝,也是无限接近欲望透明的颜色。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