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Professione:reporter(1974) 職業:記者/旅客/ThePassenger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編劇:馬克·派普羅

主演:傑克·尼科爾森/瑪利亞·施奈德/珍妮·魯納奎/伊恩·亨德裡/史蒂文·伯克夫/何塞·瑪麗亞·卡法雷爾/詹姆斯·B·坎貝爾/安赫爾·德爾波佐

語言:英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

類型:劇情/驚悚

上映日期:1974-08(威尼斯電影節)/1975-02-28(意大利)

意大利/西班牙/法國 126分钟/119分钟

過客Professione:reporter(1974)的劇情介紹

著名英國記者大衛·洛克(JackNicholson飾)奔赴北非,意欲采訪當地的反政府遊擊隊,但是因語言不通,洛克始終無法到達對方營地。洛克回到旅館,發現在飛機上結識的鄰屋商人勞勃森死亡。兩人近似的相貌令洛克突然決定與對方互換身份,于是洛克的死訊傳回國内,與洛克感情處于冷凍期的妻子瑞秋起初情緒平靜,但很快開始懷念丈夫。同時洛克假借勞勃森的身份與一些人接頭,發現該商人暗地裡與北非遊擊隊進行武器交易。洛克輾轉至西班牙時,英國制片人聯系瑞秋準備拍攝關于洛克的電影,瑞秋對勞勃森頗為在意,建議劇組尋找此人。洛克在西班牙結識了一位學習建築的姑娘(MariaSchneider飾),兩人結伴遊蕩并躲避英國方面的尋找,在這場身份遊戲中越走越遠……
本片獲1976年丹麥波迪獎最佳歐洲電影獎等多項褒獎。

過客Professione:reporter(1974)的短評

  • 李可笑

    在我内心深處懷有一種極端的、神秘的、強烈而持續的厭煩,使我無法喜歡任何東西,并窒息了我的靈魂。這種厭煩毫無來由就會再次出現,恰似溺死的狗,盡管它們脖子上系着石頭,它們浮腫的屍體還是浮出水面。——福樓拜

  • 謀殺遊戲機

    經過三個月的旁聽學習,安東短片處女作講一位演員飾演的兩女人之間的故事,她們常出現在同一鏡頭中,随後定機位鏡頭遮蓋+剪輯在《過客》中繼續上演。搖鏡頭的不同時空建構,片尾探出鐵窗的7分鐘長鏡頭,悄無聲息的二度死亡,yes與no,存在與虛無。藍色牆壁,高迪建築,大漠異邦。

  • CHRIS

    尤其絕望。存在主義大師在此片中提出另一個命題——成為他人。片中的這個故事即便用來做類型化的開掘,依然可以很有價值。我覺得片子所要表達的大意就在結尾洛克所說的那個“瞎子複明又自殺”的故事中。尾聲處的長鏡頭調度着實精彩。

  • 阿廖沙

    70年代的巴塞羅那。悶騷。謀殺都無聲息。攝影很贊。喜歡電影裡的景緻和溫順的女人。威信很強大 28種字幕。

  • Etranger

    看來Bergman和Antonioni果然是兩個對立命題。一個強調結構嚴謹,在衝突中超驗昇華,如同黃昏哥特教堂裡的受難曲;一個結構鬆散,在平淡中虛無頹靡,如同午後江南弄堂間裡的三弦聲。唉,小邪,我們的口味果然分佈在坐標軸的兩個不同的遠端啊。

  • Futurismus

    後來我才提醒自己應該注意一下尼克爾森的表演,安東尼奧尼的想法——一部最具存在主義色彩的影片——通過尼克爾森那種漫不經心的,迷人的慵懶的,疲倦的,想要逃離一切的神态,通過銀幕傳遞到了觀衆面前。
    歇斯底裡是前現代的症候,而疲倦(或曰倦怠、疲憊、過勞及相關的抑郁)是後現代的狀況,用鮑德裡亞的話來說,是消費社會的狀況,是豐盛社會掩蓋下的混亂,用韓炳哲的話來說,是功績社會主體開槍瞄準自身,用詹明信的話來說,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表征。
    安東尼奧尼是預言家。《過客》裡的主角是典型的後工業時代下的“人”,他疲憊的語調、試圖逃離/變換的身份,以及尼克爾森表現出的那種“消沉和倦怠感”,正是當前世代的人的表達。當前世代的主體肖像,正是這樣一個感到疲憊了的人。

  • paradiso

    當你以為隻不過是又一間房間又一個囚籠時鏡頭卻穿出去了...驚訝“怎麼拍的?!”也是這個長鏡頭的意義之一部分吧。你們藝術片導演對懸疑這個東西真是提不起勁啊。可愛的妹子長得真像男孩子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過客Professione:reporter(1974)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