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1987) Haiziwang

導演:陳凱歌

編劇:陳凱歌/陳邁平/阿城

主演:謝園/楊學文/陳紹華

語言:漢語普通話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1987

中國大陸 110分钟

孩子王(1987)的劇情介紹

文化大革命期間,插隊七年的知青老杆(謝園飾)被抽到雲貴山區的某簡陋小學擔任老師,知青夥伴高興地稱他為“孩子王”。但那裡師資奇缺,教材稀少,學校分配他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老杆苦惱于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多如牛毛,批判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老杆感慨萬端,隻得從頭教起。
幾個月過去老杆和學生們相處得很好,家境貧寒的學生王福很想得到他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時,他以字典做賭注,今天就能寫出記叙明天勞動的作文。結果王福輸了,字典得不到了,他決心把字典全部抄下來。
然而老杆最終還是被退回隊裡。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

孩子王(1987)的短評

  • 未亞

    終于補看。有一天和朋友聊起當下中國電影的症結何在,我們一緻認為是所謂東方靈性的消散。人的概念慢慢地在追求理性的道路上符号化、規則化,不再敏感,漸次鈍重。中國電影的今日,其實更根源的東西,與文學、電影都無關。第五代電影人的時代真是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做一件事就悶頭做到極緻,善哉。

  • 深夜的阿斯伯格

    記錄一件事情永遠在事後,這個道理是扳不倒的。牛逼的鏡頭,雞狗都叫了,有人來支書家了,不過隻有影子入畫,左邊是支書,右邊是門,遞煙吐煙,加上人物對話,還有一種政治驚悚,極盡複雜人物關系

  • 判官

    同年,小謀子拍攝了《紅高粱》,陳張二人正式分道揚镳。第五代的思想美學開始分代不同。本片中顧長衛的固鏡遠景攝像風格突出,陶經的錄音亦是。在轉向商業制作之前,第五代的整體意蘊如同老杆面對學生時龇牙咧嘴毫不顧忌的無聲微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哪吒男

    陳凱歌自己渺小的時候 他的電影就偉大了

  • Der

    “上牛下水”的異體字很有意思,有批評文獻指出陳凱歌這裡通過強調男性與便溺引出了“自然”,從而遮蔽了原應讨論的性别政治。我覺得這個字,倒是更多地内蘊了反向啟蒙的意味:識得許多字的知青因為勞動而将原來的“牛”寫成了“上牛下水”。全片講的主要是文革時代的教育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如何機械地抄書而不識字,如何機械地複制老師的複述語句。文革時期的主體塑造方式,恰恰就是無意義的反複征引。在思想如此貧瘠的情況下,所有人都隻能陷入“從前有座山”這種循環的時間性中(由此時間失去意義),等待被無盡遼闊的空間吞噬。但王福從弱到強的對時間性的感知能力,以及掙脫複制,學會從經驗出發訴說自我和書寫自身的轉變,宣告了教育機制的朽壞和知識分子啟蒙大計的失效。結尾的枯木和大霧,就訴說着某些人的無奈與迷茫。

  • 格列柯南

    要是沒有顧長衛,《孩子王》估計和《無極》一樣是陳凱歌最爛的一部片子。

  • SHH豆

    7分。資料館打卡。如果有空還是去看書吧。
    非常藝術的電影,鏡頭和構圖确實漂亮,隐喻和暗示也設置得挺好。班長的刻闆重複,老和尚的故事循環,沒有課本但有大量其他資料,自創的水牛,扭曲的樹幹,燒遍的山火,都有意味。
    但情節感覺都飄着,明明很簡單的事情,非要拍的故弄玄虛,撐不起來想表達的對于教育文革農村的宏大主題。沒有書是環境的問題,但不按規範流程上課也不是啥好事,啥都不抄也不是正常的學習。
    記錄事件總要在發生後,這個點怎麼融到整體裡get不到。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孩子王(1987)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