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楢山節考(1983)的劇情介紹
信濃有一座楢山,附近山村的人到了七十歲就得進楢山。樹樁家六十九歲的阿玲(坂本澄子飾)還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四十五歲的長子辰平(緒形拳飾)去年成了鳏夫;二是二十歲的長孫袈裟吉(倉崎青兒飾)總是在村裡人面前嘲笑自己牢固的牙齒;三是三十五歲的次子利助(左頓平飾)還未與女人性交過。一年一度的祭祀日,等來了新兒媳阿玉(竹城明飾)的阿玲狠下心在石臼上磕掉了兩顆門牙。割稻子的時節,袈裟吉将雨屋家的阿松(高田順子飾)領進了樹樁家,可是阿松卻将樹樁家的糧食偷運至雨屋家。辰平抓住了阿松,但并未張揚,隻是私下教訓了事。可是雨屋家世代偷盜,終于引發衆怒。村裡人不僅抄了雨屋家,為絕後患,還将雨屋全家活埋,阿松也不例外。阿玲打定主意冬天進楢山,但是利助的事該拜托誰呢……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1983)的影評
老之将至
春節在老家醫院,照料生病老母,這種心情下,看了《楢山節考》。最顯眼的影像修辭,當然是電影叙事中不時插入動物場景。電影中,動物有兩種存在:一種是自然性的,參與叙事,比如獵兔、捕魚,以及人獸交合、鴉食腐屍,以及更隐晦的寡婦提及的亡夫化蝶 ...
楢山有真神,田梗有死人
《楢山節考》白骨遺骸堆積成山,自欺儀式誰來揭穿?從遠處看,連成一片的山被白雪覆蓋,楢山是其中一座,聽說此地住有山神,擡眼隻見細絮飄飛,甯靜之下得空靈,潔淨而愈顯荒蕪;從近處探,衣衫褴褛的人被群山重圍,“樹墩”是其中一家,少食乏性生育 ...
這是對貫穿儒家文化最高義“孝道”的背叛。
内心沉重又震撼,是因這似是而非的真實。如果試探性詢問衆人記憶裡是否有過類似時期,任誰也不能矢口否認,絕對沒有。大饑荒鬻兒賣女,島國多山資源匮乏、人口衆多的危機如達摩利克之劍盤旋于頂。前幾年賀雪峰教授在高校做過一場演講,讨論的問題就是 ...
楢 yóu 古書上指一種質地柔軟的樹木 秋取柞楢之火。——《周禮·夏官·司》
為了生存,什麼都行,把小孩兒生下來丢棄弄死也行,把人家全家活埋也行,把老人背上山去冷死餓死也行,美其名曰的傳統,可是為了生存,誰能夠指責呢?這是今村昌平翻拍五十年代的電影,我想,如果這個傳統是真的,說不一定這就是金庸的鐵掌山的背景原版呢。
水田棄嬰、懸崖推父、楢山送母,貧賤導緻命如蝼蟻;
孀妻人盡可夫、母狗遭人後入、活埋偷竊家族,愚昧倒逼人如蛆蟲。
最原始的性愛崇拜,最殘酷的人性獸欲,最哀怒的生死陋俗。今村昌平,刺痛人心。
今村昌平的目光總是向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将書寫蛆蟲,至死方止。在他拍攝的所有怪力亂神裡面,楢山節考是最悲天憫人的一部,人生之苦,人性之惡,人世之殘酷,面對這些,誰都别想轉過頭去。
匮乏到了這種程度,令得長壽成為了一種詛咒。這部電影讓我部分理解了,為何日本會一度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從這個角度看,即便代價高昂,全球化都是必要的。它迫使人類承擔起對于彼此的義務,分享我們共同的命運。
容我誇張地說,好電影真是能讓人的眼界開闊,生命豐實。 這部電影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封閉潮濕的環境裡,人與動物雜居共存,生存難題下的人性所散發的更多是其原始色彩,死亡和性欲、交配、繁殖、築巢一樣隻是一個稀松日常問題,不值得去害怕。然而正是人最原始的物性讓人也有萬物皆在的求生本能和對死亡的畏懼,隻是在沒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隻能選擇面對生存和死亡的某一種态度而已。
根本看不下去。看了30分鐘隻能跳着掃一眼。難怪小津會厭惡他的劇本。生存是難,可是有必要把蛆蟲一樣的人和生活搬上銀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