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莉和讷亭Nelly&Nadine(2022)的劇情介紹
還原納粹集中營中唯一中國女同性戀的紀錄片《妮莉和讷亭》,獲得第72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泰迪熊紀錄片獎。該片主角黃讷亭是在上流社會長大的混血名媛,是中國最早的女飛行員和空軍上校,也是能力出衆的外交官、身手矯健的冰球運動員和風姿綽約的巴黎演員,還曾是女權作家的公開情婦。在法國淪陷後她被抓入集中營成為一名難民,妮莉是她在集中營認識的女友,愛情讓兩人在無間地獄中幸存下來,并且共度餘生。《妮莉和讷亭》用前半生的波瀾壯闊和後半生的蒼涼平凡,拼湊出一段充滿魅力的傳奇故事。
妮莉和讷亭Nelly&Nadine(2022)的影評
本文首發公衆号:業餘藝術家MAart今年的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評審團獎頒給了一部紀錄片——《妮莉和讷亭》,它是馬格努斯·格滕導演承接之前的紀錄片《每一張臉都有一個名字》和《希望的港灣》完成的作品。在《每一張臉都有一個名字》 ...
再看鄒德懷做的關于 Nadine Hwang 的視頻,會更清楚地看到性少數女性的故事是如何被消失在曆史之中,對于同一張面孔、同一個表情的不同解讀竟成了特别有趣的對照文本,本片是私人、是愛情,鄒德懷是宏大、是家國,而對酷兒情欲的隐去則是某類傳奇叙事的必然,也不盡是審查的原因。同樣,本片的線索是女性寫作,特别是私密的、私人的寫作,而鄒德懷片則來自報紙、媒體,一内一外,截然不同的叙事更來自截然不同的進入方式。
鄒德懷和馬格努斯·格滕兩個人的作品都令我感到憤懑,不客氣地說,他們對Nadine的處置都是對她的二次遮蔽,憑了個人的好惡去重塑一個女性複雜的一生。故事的開始都是Nadine被救出集中營的幾秒影像,但鏡頭裡的人從始至終被剝奪了主體性——鄒抓住Nadine不屑的表情大做文章,拿她前半生的種種标簽當噱頭,落點在傳奇人物的壯志難酬,隐去了她“平凡的晚年”;而馬格努斯則剪掉了她的不屑,蜻蜓點水地帶過她的前半生,推動Nelly外孫女去不大情願地調查,最終不過在同性之愛的議題表面打轉。明明儲藏室裡有那麼多一手素材,成片居然滿足于用幾段日記和8mm影片勾勒一段不痛不癢的浪漫愛,并插入一些與内容毫無關聯的田間勞作畫面,用如此輕率、偷懶的組織方式回避LGBT的痛苦,未嘗不是一種消費和暴力。#FIFDH2022#
鄒德懷那個短視頻吧,用各種标簽消費Nadine;這個紀錄片吧,素材少得可憐,調查也做得簡陋,實在是無甚可看。 #Berlinale72Panorama
3.5,女同,文學,Barney’s Salon,一起寫日記,兩人在集中營相識,之後到委内瑞拉定居。Nadine剪短發,經常變裝,抽起煙來神采飛揚,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
其實這樣的片子對于導演是很大挑戰 題材本身的光環很容易就蓋過拍攝本身 Nadine Huang混血的身份又加上傳奇的人生和獨特性别身份 被植入在一段重要曆史中 對不同觀衆來說各有“窺私”的點 (不是)快要結束的時候突然煽情 加上無敵專業的配樂 影院裡到處都是摸紙巾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