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牧師日記Journald'uncurédecampagne(1951)的劇情介紹
一個青年牧師在日記中向上帝袒露心聲。年輕的牧師(ClaudeLaydu飾)初到村莊,感受到這裡的寒冷和孤苦,他懷着一腔熱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衆生,令人們更加虔誠,但和村人接觸之下他才發現,他們淺薄、功利,有的村民連妻子葬禮都不肯花錢,大多數人根本不關心自己的靈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質疑他的獻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為難以纾解喪子之痛,找來牧師長談,從而得到開解。但在村子的大環境下,他仍時時感到徒勞無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連上帝都解救不了。長期抑郁之下,牧師漸漸吃不下東西,最後發現自己得了胃癌,終于孤獨地死去。
鄉村牧師日記Journald'uncurédecampagne(1951)的影評
來自戴錦華老師的解讀
1.安德烈·巴贊:我們去觀看布列松的時候,真正引發我們注意的不是心理學,而是一種存在的觀相術。2.布列松不是一個用心理學來作為展示人物、勾勒人物的手段的導演,相反,他是一個魔術般的,具有洞察力的,帶有哲學和神學深度的一個相面人。3. ...
2024.1.2
非凡的“忠實”改編(容許我用這些平凡的詞描述這個改編,這不意味着我在下文不做解釋,而是僅僅通過情緒表達我對此作的敬畏)。這是完全一部取悅了一切人的電影,無論是文學受衆亦或是電影受衆,即使部分影評人在平淡的表演上口誅筆伐,但其平淡的言 ...
Cliche1
《鄉村牧師日記》(以下簡稱《日記》)是布列松的第三部作品,改編自喬治·貝爾納諾斯的同名小說。《日記》通過一系列事件對青年牧師的角色進行塑造,片中多處展開對宗教、上帝及信仰等議題的讨論,使整部影片充斥着超驗主義色彩。 影片展現了布列松 ...
“這是電影與文學從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現出獨特藝術性的第一部電影”
别不懂裝懂了。沒有基督教背景就是看不懂。
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省察的人生卻處于長久的痛苦和偶爾的救贖中……
忘不了這個男主角,他有一雙很像卡夫卡的眼睛和憂郁。
布列松的第三部長片,擁有震顫靈魂的力量。影片由貝爾納諾斯日記體小說改編,文學性濃厚,觀影時總聯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世界的沖突與鬥争、信仰與現實的矛盾、靈與肉的分裂,沉重壓抑,啟人自省。大量的旁白和以近景特寫為主的鏡頭編排(模糊與省略環境)使觀衆直接走進主人公的内心。(9.5/10)
看完《鄉村牧師日記》,我迫切地想要做些什麼來改變自身的現狀,無論是通過自我救贖還是自我毀滅~~實在是無法忍受每天和孤獨痛苦地博弈了。感謝布列松,給了我充裕的兩小時來自省,盡管我知道從此過後我也不會變的更好一點
我錯了布列松,首先我不是教徒,看的時候沒辦法投入,其次我真的太疲倦了所以睡得很香。~~~
#重看#4.5;這部雖改編自喬治·貝爾納諾斯(力秉忠于原著,然而作者并不滿意改編),但日記體的思辨口吻和精神上的探索、内心激烈的交戰和自我辯駁,仍然具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爾斯泰的某些印記,看完本片才能明白為何布列松數度改編陀/托翁。誠如巴贊所言:“這不是一部與小說媲美的影片,而是一個獨立的美學實體,它仿佛是由電影擴充的小說。”生理性的病痛與精神狀态的折磨同步,在近乎苦味的純淨心火焚燒之下,他終于明白人類溝通的無望,并為自己打開通向永恒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