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淚活着泣きながら生きて(2006)的劇情介紹
經曆了十年動亂,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學業中斷,身無一技之長,令他在這個充滿變革的社會裡舉步維艱。在朋友的鼓勵下,丁尚彪于1989年6月飛往彼岸的日本,開始了求學創業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衆同胞為了未來努力學習,最後卻不得不迫于生計逃離這裡,成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間,他的想法發生轉變,眼見自己的學業無望,于是丁将全部心血花在女兒身上。拼盡全力打工,隻為将女兒送往美國留學。15年的日本歲月,一家人天各一方,辛酸、喜悅、誤會、理解,萬般情感,言語難盡……
本片為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收官之作。
本片為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收官之作。
含淚活着泣きながら生きて(2006)的影評
該片以跟拍加訪談的形式近距離向觀衆展示了身無一技而又迷失東京的知青丁尚彪如何隻身在異國他鄉生存下去,并最終将掙到的錢供女兒遠赴美國高校就讀,從而實現自己夙願的故事。該影片全程跟拍了丁尚彪一家三口數年的生活,日常生活的種種小細節中體現 ...
個人奮鬥的成功,背後離不開時代的紅利
老丁去日本工作的時間,正好是日本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老丁後面都說了,當時國内一個月工資一百,而他在日本一天就可以賺一千塊錢,還是淨剩。在日本工作了十五年,刨掉他的吃喝拉撒睡等一切的花銷,他的收入約等于五百萬人民币。在當時,這個購買力 ...
所謂偉大後面讓人窒息的沉重
看完又感動又心酸。感動的是那一代人的渺小與厚重。從他們身上能切切實實地看到那一代或者所有中國人的縮影。為了自己的命運四處奔波,用生命在活着。感慨他們的深沉與犧牲,内斂和含蓄。裡面最催淚的鏡頭莫過于十三年後丈夫和妻子在日暮裡地鐵站的相 ...
如何理解上海夢,如何理解美國夢?
2013年,我從老家陝西寶雞來到了上海。這座東方小巴黎給我巨大的沖擊,我對這裡的人也産生了好奇心,我在一家三維動畫公司做策劃,有一位叫小馬哥的上海同事,他博學睿智,戴着一副金絲邊眼鏡,知識面廣,熱愛文藝和音樂,我記得當年他經常在刷的 ...
一度眼淚泛濫。我不認為價值觀有錯誤,人各有志嘛,沒經曆過那個時代怎會理解他們的痛楚?即使現在在國内全家團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親情。再說,人家一家人犧牲這麼多、隐忍這麼久難道不是一件挺勵志的事嗎?十五年的堅持難道這不是真的诠釋了親情、愛和責任嗎?父女、夫妻再見時沒有多言語,惟有淚千行。現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責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紀錄片與電影不同點在于:當愛人之間十多年未見,盼來第一次見面時,彼此不是熱烈的擁抱,而是無言的微笑、流淚、注視、搬行李。
這部紀錄片讓人對人生、時間、家庭、愛、責任都有強烈的認識。而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媒體,也應該去發現、傳播這樣的真善美。而不是膚淺的“娛樂到死”。
一家三口分離在三個國度,動不動就是幾年、十幾年不見面,多看看這種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懷感激。隻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話上海話日語,又做事認真,為何如此執着于體力勞動,以及妻子為何工作20年還是工廠女工?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認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價值觀。導演跟拍10年了不起!
看的時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給這一家人一個完滿的結局
為了送女兒去美國念書,犧牲10多年的親情,值得嗎?即使女兒出人頭地了,那10多年的親情空白如何彌補?太不值得。
很多人看了覺得感動,我隻覺得殘酷。感動何來?我不知道。
老丁,你現在應該是57歲了吧?回國過得還好嗎?牙齒是否換新的了?女兒結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