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之書Lelivred'image(2018) 影像書(港)/圖像策(港)/影像與言語/TheImageBook/ThePictureBook/ImageandWord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主演:讓-呂克·戈達爾
語言:法語/英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德語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18-05-11(戛納電影節)
瑞士/法國 85分钟
IMDb鏈接:tt5749596
影像之書Lelivred'image(2018)的劇情介紹
你還記得我們與内心交流的方式嗎?夢境是最常見的方式……我們一直思索如此鮮豔的色彩如何能在黑暗中孕育而生,微弱而溫和的話語在夢境中響起,講述着一些重要的、驚奇的、深刻的真理。影像與話語,就像暴雨夜中噩夢。在西方的眼下,天堂失落,戰争就在此地……
影像之書Lelivred'image(2018)的影評
草拟戈達爾悼文(草拟大江悼文②)
在與學姐(或自己)鬥智鬥勇的一周,依然要抽出足夠的時間來寫下這部《圖像策》/《影像之書》的影評,将其作為我的第699部電影。(第700部是《讓娜迪爾曼》,雖然存在一定時間上的倒錯,但我相信戈達爾本人更喜歡699這個數字,也很想屈居《 ...
影像之書,人類的苦難之路
這是一部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評價的影片。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一部記錄戈達爾在将近人生暮年之時對我們世界和文明看法的紀錄片。看的時候有在想是不是自己的閱曆太過淺的緣故,乃至于對這樣一部具有強烈的悲觀和壓抑色彩的影片感到些許疏 ...
勞動節觀念
西方陣容,到二十世紀轉變成電影家的,與往矣散文家小說家音樂家詩人畫家平起坐。日本有。中國沒有氣候。零零星星幾個人。在木心那裡讀到的,是在這裡又來了,且引述的是同樣的,歌德,孟德斯鸠,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基督,蘭波(多少次在美麗 ...
這片子還是挺好玩兒的,當我聽到有呼噜聲的時候,還以為是另一個聲道
讓學院派的學徒們崩潰的電影,但其實非常之可愛可敬。戈達爾:這個世界會好嗎?年近九旬的大師依然保有着對世界講述與争辯的激情,去電影化的講演錄。與内地某些獨立電影氣質挺契合的,尤其是沙青的《獨自存在》。
用剪輯“攪拌”而成的“漿體影像”,粘稠且困頓,戈達爾私人釀制,也唯獨他懂得如何品嘗并樂意服用。
真正的電影:一連串膠片如一節節火車車廂的運動,排除了【拍攝】這一元素存在的誤導性,真正實現了每一次剪輯都在建立影像的關系;真正的現實,當影像中虛構的和真實的暴力被戈達爾拼接,不再有虛構,隻有暴力,曆史是終極的“翻拍”;真正的呐喊,是沉默,沉默成為了另一種聲音;真正的剪輯,在于聲音被分離後,我們看向影廳各處尋找它的源頭,随即聲音也變為影像;真正的五顆星,就像人的五隻手指,缺一個都不行。
“But the words will never be Language.”
班雅明做不到的夢想,終於由高達來完成,不用拍攝任何影像,從戲院內尋找影迷回憶,引經據典,電視上的新聞、網絡平民影像在他手中也變成全新的意義,他是影像過盛時代的暴君,一切都變成高達眼裡混亂世界的碎片。火創造了文明,高達說,手才是創造世界的根源,五指不隻是五感,是通向未來的五個關鍵。歷史隻不過是存於永劫回歸之中,那革命是否從沒有發生過?還是最後一場革命早在1968的巴黎前的1919年俄羅斯裡?如果歐州文明世界正步向墜落的美國後塵,最終帶來同一命運時,世界的出路又應該依靠誰?非州又無法言說,中東是如何談論才好?這是西歐左翼知識份子在反美意識令中東變成最後的假想堡壘,那麼,亞洲呢?當以為這位經常舉旗不定,左搖右擺的老革命終於重燃革命的熱情時,在電影尾聲時大聲疾呼時,最後一個鏡頭似乎告訴你,言之過早了小朋友們
馬德裡放我的電影回顧展的老影院Cine Dore,每天四點後放古今的經典作品,2歐元票價。14号8:00放完《黑駿馬》後,在1号大廳放戈達爾18年的新片《影像之書》,法語加西語字幕,我不懂語言,也就硬着頭皮看完了它。粗粝的老電影與圖片影像的實驗性組合,分着幾個章節;聽不懂老爺子的喃喃自語,就更不知道影片在說着什麼了。直至午夜,還有近二百觀衆堅持看完了它,該藝術片放映體系近百年培養的文藝電影觀衆,真是了不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