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從小到大我們都在灌輸這樣一種觀念,“你比較大,你該讓着你比你小的,這樣才乖嘛,才是好孩子。”“你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不聽話大家都不喜歡你了。”

...
你的情緒表達,隻會讓人不喜歡

之後的我們,為了迎合所有人,學會自我委屈,學會隐藏情緒。因為,小時候我們沒有學會正确的情緒表達,我們害怕真實的情緒會讓别人讨厭,疏離,我們想成為好孩子,讓人喜歡能夠被關注,被愛的孩子。但就是因為從來沒有被關注,被愛,所以我們才會更加向往。成為所謂的“讨好型人格”。

...
“局外人”

影片中,媽媽很關心弟弟的牙齒,和他嘻嘻笑笑,但姐姐說一句“你看我的牙齒”。媽媽的回答隻有冷漠的一句“你的牙齒也不好”。看起來很簡單的畫面,卻可以感受到姐姐的孤獨,這個畫面她就像一個局外人,她不像是她的女兒,因為她從來沒有得到過母親的關注與偏愛。

...
弟弟說出這句話,姐姐卻依然孤立無援

在這個家,她的反抗是不懂事,弟弟永遠是對的,姐姐就該讓着弟弟,姐姐就該陪着弟弟。這個家,早已經給她定好了不屬于她的“好孩子”框架。在這樣冷漠的家庭裡,或許姐姐早就已經被殺死了吧。

願隻願,所有人都能害怕時有人陪,委屈時有人在,不再孤立無援,不再悲傷無助,願幸福常伴,萬事勝意。(是願望也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