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電影海報時,不難發現它就是緻敬了楊德昌電影《一一》的海報,與它不同的是,《一一》是背對着我們,而本作則是正面對着觀衆。《一一》中的洋洋喜歡拍人的後腦勺,他說:“我們隻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那不是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本作也是同樣的用意,意在表明我們必須雙向地看待一件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是個無能之人,你會用什麼眼光去看待他,當嘗試了自己想盡的教育方法孩子還是不能想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你還會把他當作家人來看待嗎?

為什麼你接受了棍棒教育以後能事業有成,而你的孩子卻不行?

本作中東亞教育和家庭的問題又一次被拿出來審判了,弟弟學習好會的技能多他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好孩子嗎?哥哥學習能力差,技能也學不好他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壞孩子嗎?這個設定不難讓人聯想到《陽光普照》的兩位兄弟,《陽光普照》中哥哥是優秀的,相比起來弟弟就是差的。我們隻看到了哥哥的陽光面,卻沒有看到哥哥的陰暗面;我們隻看到了弟弟的陰暗面,卻沒有看到弟弟的陽光面,所以哥哥也選擇了跳樓自殺,與本片一緻的死法,但他們的動機卻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一個家庭同一種基因,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時候做個無能之人也沒有問題,孩子隻要開心快樂就可以了,想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優秀基因成為一位偉大之人,或許太過于期望,因為有的人即使努力,他也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給予一個鼓勵。片中哥哥看到弟弟在鋼琴演奏後被大人們誇贊,也想要炫耀一番自己的本事,用英文說了句“a cup of water”雖有語法錯誤,爸爸在事後指出了他的錯誤,并說了不會說就不要逞強的話(笑),他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卻又無時無刻在否定他,表明了他完完全全不會教育。還有一幕是哥哥與保姆一起準備了暖心早飯,卻沒有得到父母和弟弟的一句感謝。或許他在餐飲制作上面有所突出,也許這就是一個出路,但卻很好的被父母、被弟弟、被家人埋沒了。這些行為這些做法才是壓垮哥哥的元兇,因為你們都沒有把他當作家人。

大部分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所以生育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一個投資,如果大家生育是為了養老,那我勸大家可以早早放棄這個念頭。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可以選擇是否讓孩子出生。片中的鄭sir,也就是兒時成績優渥的弟弟,沒有get ready就不要不戴套做了,真的很埋汰。

片中出現了兩樁校園問題,第一樁是校園暴力事件,老師并不能揣測明白施暴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去解決學生之間的矛盾問題,雖然鄭sir自己也說,他不是一位好老師。的确如此,老師連打架學生為什麼被叫“蛋糕”都不清楚,就想着與他作為朋友,這個稱呼正是因為他自身的身體聽覺障礙被同學拿來與梵高比較。他們施暴的緣由也隻有學生自己才知道,但學生并不會把這些告訴老師,片中的老師們經過了無限努力才從班長的口中知道了原因,就算告訴了又怎麼樣呢?第二樁是匿名遺書的事件,正是這份匿名遺書才讓鄭sir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年少的記憶才會不斷湧現出來,而在平時人們都假裝自己是一隻優雅的動物,哥哥的死并沒有帶來什麼影響。在片尾部分,觀衆也終于知道了遺書的撰寫者是誰,看評論說信中的“密友原來是“前男友”,這裡就涉及到非異性戀的問題,在此調整雖不滿但理解。從而可見,教育行業真的是任重而道遠啊!

父親最後的釋懷還是過于理想化了,隻能說起到了一定的煽情作用,他甚至連哥哥的面貌都記不起來了,聽着哥哥最後完成的鋼琴曲能讓哥哥笑起來嗎?不是啊,你也根本沒把他當做家人和孩子對待啊!隻不過是找個借口讓自己的心結釋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