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翻豆瓣,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張藝興的電影,上一次是一部叫《掃黑風暴》的電視劇,但我全然沒了印象。
《不說話的愛》是兩周前看的。平時我偶爾會當當院線新電影的水軍,别人給我一條短評,讓我打出4星看過,我隻需要複制粘貼到豆瓣,兩秒的時間25塊錢就到手了。看到采茶阿姨一天工資49,苦力阿姨搬2噸的塗料賺36,這個25塊的含金量還在上升。當然,我每個月捐出去的錢是要遠大于25元的。


這種活我已經接了不少,評分過的電影卻很少看。這次他們送了我兩張票,讓我實際看完再出兩條短評,一條我用,一條給别的賬号用。雖然影評他們不收,但我還是想寫寫這部電影。

衆所周知,在我國看到盲人的幾率是極低的,盡管這個群體已經達到了1800萬人,日常生活中卻因為盲道被占用等直接原因,他們幾乎成了隐士,我們最有機會接觸到的盲人群體大概是盲人推拿師了。因為從沒有在馬路上見過盲人,我至今記得在日本看到盲人拿着導盲杖快速行走時的震撼。

而我國的聾人人數大約在2800萬,提到聾人我們脫口而出的是聾啞人,其實是有誤解的,聾人是聽力障礙,聽力障礙導緻了他們發聲不标準、模糊、錯誤,但他們是能說話的。
電影裡提到了如何一眼在人群裡區分聾人,章若楠說聾人在看到你的瞬間立馬會給出大大的笑容。這是他們經過多年社會接觸後形成的本能反應,可以理解為這是他們的謙卑,也可以理解為他們想用真誠換真心。
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甚至比盲人更容易被忽視,盲人至少一眼能區分,而如果不交流不用心觀察,基本沒機會看出誰是聾人。
我更願意相信導演為了表現聾人的窘境而在張藝興演的小馬身上加入了更多的角色擔當、戲劇沖突以及精神屬性。小馬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野馬,打不同的工養活女兒,為了争奪撫養權又铤而走險撞車騙保賺錢。這些活都放在一個人身上有些過于集中,它更像是這個群體的寫照,大部分人在“低人一等”的就業環境裡拼盡全力才能有安穩的生活,以及稍顯從容的姿态。
小馬牙牙學語般地講出了“好聽”兩個字,他聾但是不啞,這兩個字是他對女兒學習樂器的肯定,也是對聽到女兒聲音的期待,在他心裡女兒的聲音就是世上最好聽的,這份期待支撐了他的日日夜夜。
張藝興在《不說話的愛》裡的演技,不算特别突出但也還行,他最值得被肯定的一點是出演了這樣的一個群體,學習了手語,讓聾人被更多人聽見。就像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環衛女工、采茶婦女、清晨排隊的日結勞動力,張藝興也讓更多人了解了聾人。
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可能要到将來才會慢慢展現。關愛并且尊重每一個殘障人士,是文明社會必須要擁有的。對正常人來說,每天起床、上班、回家這樣重複的事就已經耗費了巨大精力,而對于聾人,則要多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光是跟聽人打交道,他們就要花費不知道多少勇氣。
老婆又是不出所料用掉了一包紙巾,末了她說之前給b站一個聾人up打了錢,看完電影準備再資助一下。向來愛發聲的我,也就忍不了了。
讓聾人被聽見,被看見,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