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把死亡拍的美,是把死亡的概念拍的如此的美,這讓我想起了為奶奶守靈,因為《入殓師》,為奶奶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旅程潤上了一層唯美,那種形而上的美感,是我從未想過的。
這種美感融入進了每一幀入殓師為遺體納棺的過程,融入進了大提琴的情緒中,更融入進了生者對亡者的淚水裡。
父親最終說出就算他扮成女孩,他終是我的兒子。澡堂兒子扒着焚屍爐的門框,一直對媽媽說着對不起。子女們一邊笑,一邊哭,一邊親吻着父親告别,以及給奶奶換上長筒襪的孫女。
看到這些,我都會控制不住哭泣。除了對亡者滿滿的思念,對失去後的愈加珍惜以外,還有面對死亡時,刻在骨子裡那種,注定要與這個世界别離時的孤獨感和不甘。
我在想,死亡的美感到底來自于哪裡?
或許來自于一種情緒上的飽滿,一種每個人都會用心感受亡者曾存在于世的時刻,是那種情緒滿滿的慢,感受着回憶的撫摸,感受着思念,感受着淚水劃過臉頰的瞬間,一切都是慢的。
人們或許無法跟着亡者離開,卻終于來得及感受浸泡在思念裡的緩慢,終于來得及感受到亡者作為不存在的時刻。
而入殓師就像這個時刻的指揮家,用儀式把吊唁的人平靜帶入進一場離死亡很近的氛圍裡,指揮着所有人的靈魂慢下來,并用心感受。
觀者,被入殓師儀式般的動作,緩緩帶入到各自的内心,和死亡在一起,和亡者的回憶停留在一起,在死亡前散發出赤子,孩童般的情感,并在這種情感中抱在一起取暖。
文字沒有發明前,人們會互送土地上的石頭來表達心意。而人們需要替代語言,調動感官,用心将石頭攥緊手裡,才能真切通過一個沒生命的物件感受到對方的心意。
是粗粝的,是潤滑的,是坑坑窪窪的,或是厚重的?
觀《入殓師》,何嘗不也需要同種心境呢?
或許生命的真相都藏在了慢下來,或是回到無言狀态的過程中吧。
全片還提到了罪,那種面對亡者已去,作為生者的罪惡感,如同,抛棄子女的罪,不能為親人送行的罪,也包括,那句對媽媽一直念叨着的對不起,甚至到帶着負罪感吃掉一條河豚魚。
或許,人們的某種罪惡感,會在内心被小心翼翼關照時,不自覺的翻湧出來。
可在生死之門前,這種情緒終會消散掉,被原諒,被寬恕,就如同抛棄兒子,并與兒子分離幾十年的父親,死前手裡依然攥着那塊來自兒子石頭般牢靠和确定--終将思念,終将過去,終被遺忘,終會在一起。
攥緊石頭,去體驗一場終将在一起的死亡。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台灣兵送大陸一家,是我最喜歡的一幕場景。
《戀戀風塵》裡,台灣兵們把大陸一家送回對岸,還送給他們很多禮物,有送給小孩的糖果,有磁帶,有收音機,有打火機,有口糧。片子裡的台灣兵想,俘虜大陸一家什麼的,大可不必,隻希望他們可以平平安安回大陸。大陸一家的船在海上飄,磁帶裡的音樂也 ...
給上幼兒園兒子的一封信
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幼兒園,爸爸對那兒一概不知,把你送進去後,我就很擔心,索性翻出一部壓箱底的紀錄片,叫《幼兒園》,這片子拍攝于中國打進世界杯那年,那年的我怎麼可能想象的來,20年後會遇到如此可愛的你。 這片子看得我難過,因為導演 ...
相信愛,你就是種星星的人。
翹班看電影,這是第一部。我看到在天空找外婆的時候哭了。看到那對父母原諒圖花了的骨灰盒時哭了。看到小哪吒叫爸爸的時候哭了。看到父子一口酒和解的時候哭了。看到小哪吒和爸爸分開的時候哭了。看到爸爸變成煙花的時候哭了。看到奶奶的聲音出現在了 ...
世界上,最潇灑的人
朋友問我,“你周圍有沒有潇灑的人?”我說,“沒有。可我認識一個人。我們不熟,可他很潇灑。”-誰啊?-阿飛!所以,我又刷了遍《阿飛正傳》。在一列緩慢行駛在亞熱帶雨林的列車上,阿飛是從那飛走的,從肉體的軀殼中徹底逃離,以命隕的方式。死前 ...
vol.1 《婚姻生活》第一幕:無知和慌亂
今天是5.20,雖遲但到。 我寫了《婚姻生活》的第一篇影評,這也是我們婚姻生活的第六年。以此紀念。 好的夫妻關系,應該吵架嗎? 約翰和瑪麗是一對相愛十年的夫婦。 約翰受過良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