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國内性别問題比較容易引起讨論,但它被當做女性主義電影來宣傳實際上有點有失偏頗,因為這是在雙方平權的基礎上,兩個“人”之間無關性别的親密關系問題。


高潮是吵架那段,女主的台詞非常精彩,也是那段讓我确信絕不是女主,因為當兩者精神力量一強一弱的時候,會出現行為過激的一定是弱的那一方。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刷到屠龍的這篇微博,或許有點片面,但正和這部電影不謀而合。我會更多的認為,精神力量強的人,集中表現在對自我價值的評判不受他人影響。弱者相反,當他們無法從外界獲得自我價值感的時候,可能就會通過自我犧牲的方式試圖獲得更多尊重與認可。


所以犧牲者所做出的犧牲,并不是白白付出,他們希望至少要得到感恩。但對方卻認為自己并沒有逼迫你犧牲這麼多,是你自己自願的。然後沖突就出現了。


我們不難發現現實生活中,自願犧牲的大多是女性,比如前陣兒陳朗那篇著名的悼夫文。所以要往現實生活讨論,還是不得不把性别因素囊括進來。


然後就很容易發現男人的自願和女人的自願無法一概而論,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女人身上一抓一大把完全不稀奇,發生在男人身上卻如此令他們難以接受。


就整個社會而言,男人受到的教育是“男人要頂天立地”的獨立式培養,女人受到的教育是“女孩子不要太辛苦,嫁個好人家最重要”的依俯式培養,所以我們看到的男人比女人精神力量強是普遍現象,很多女人哪怕能力遠遠強于對方,也會覺得“沒老公不行”。


因此女人的犧牲,常常是自願的很徹底的,她們從小就被教育生來就該如此,我認為pua最狠的一句話是“女人為愛而生”。生來就要為别人而活,可不得卯足了勁兒求認可嗎?


這種弱者教育是一種對精神力量的閹割,所以女人自願犧牲想得到男人認可,就和弱者心理相匹配,和社會對女人的需求相匹配。哪怕産生沖突對女人來說也沒那麼難接受,埋怨埋怨,日子照過。


但男人從小獲得的期許是要争奪世界。所以當他們為家庭犧牲的時候,他們認為自己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世界上應該屬于自己的那片領土。


所以他們更加不忿,無法忍耐,覺得自己受到屈辱。


這時候再回頭看,他們當初為什麼自願為家庭犧牲?當然是因為在世界上争不來,打不赢,所以掉頭回來,試圖從家庭上通過自我犧牲獲得價值感。見過哪怕一個男的在事業巅峰期激流勇退回家照顧孩子的嗎?


電影裡的男主就是如此。結果他遇上精神力量強到無法理解他自我犧牲行為的女主,在她那根本找不到自我價值感,兩頭都将就不上,就崩了。


--


近期我陸陸續續看了不少婚姻話題的東西,從理論書籍到文藝作品,就像獲得了很多有關婚姻面貌的碎片,逐漸拼湊起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東西呈現在我面前。


這部電影最震撼我的,是女主強大到連同情都不需要,就算所有人都在審判她攻擊她,連自己的兒子都在懷疑她,我也沒有一秒覺得她可憐。


強大如斯,也免不了在婚姻裡淌一趟渾水。


圖二誠不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