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個很私人的東西,它可以承載特定人的特定情緒,和我對電影是那個回不去的鐵窗寒冬一樣,這部電影是導演李冬梅痛苦七年的産物,是她二十五年無法的抹去記憶的回放。

我在給身邊人描述這部電影時是不推薦的語氣,最常描繪的場景是固定相機下一家人圍坐桌前吃午飯,沒有對白,沒有背景配樂,沒有視角轉換,就這麼拍一分鐘,所有人聽後都對自己想象中的場景發出感歎,然後調侃幾句。

我在一開始看到這些鏡頭時也是這樣的想法,随着吃飯的場景出現的越來越多,在這種接近現實時間的流逝下,我跟着思緒為這些鏡頭賦予了很多突發的、奇想奇怪的意義,奇怪到那都是些瞬間的想法,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隻記得映後會時有觀衆提出了這個問題,評論老師是這樣評價的:“我一直在琢磨他們到底吃了什麼鹹菜。”當然這是活躍氣氛的話,後面她又說“吃飯是活着的象征”。這與導演的回答其實有相似之處“每一次吃飯都是對媽媽的道别”。

...

我手機上有個軟件,叫“生辰”,它對生命的解釋除了有具體的年月日倒數外,還有“剩下的日子裡,你大約可以吃61260頓飯”。在此之前,我對這種計數方式從不在意,甚至覺得有些矯情。但看了這部電影,突然有被擊中的感覺,我剩下的生命,就由這61260頓飯組成了,這其中,有媽媽參與的,還能有多少頓飯呢。

很多人都說在看到第七日忍不住流淚,第七日是“媽媽”送葬的日子,小鹹在睡夢中的時候,媽媽去世了,她坐着來時的三輪摩托急匆匆回家時,隻能看到大堂放着那具碩大的木頭棺材。我沒有哭,差一點就哭了,但我忍住了。面對這種事情我不可以細想,隻要放縱線頭一路斷下去就停不下來,所以為了保護自己,我已經學會“冷血”。

...

官方海報不是這張,要更缤紛一些(應該是更好賣票吧),但我更喜歡這一張。中文字體設計是點睛之筆。畫面上的場景在電影中是一段無意義的對話,但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中,年過七旬的老母親拿着扇子為女兒扇風,還拿手捏一捏女兒的腳,心疼地說“腳還是很腫啊”。打下這段文字時我反而鼻子發酸,這個畫面太熟悉了。高三那年夏天,我壓力大經常失眠,老媽也是這樣在黑暗中坐在床尾,替我捏腳放松身體,直到我睡着。

這個畫面是小鹹在學校時發生的事,所以應該是導演本人的想象,她替母親完整了人生,又或者這是她想象中自己完整的人生。

...

我是第一次參加導演映後交流,為這部本身我體感三星的電影多加了一顆星,電影中的故事原型來到現場有種打破第四堵牆的沖擊感,聽拍攝這部電影的本人來講述自己拍攝的緣由和解構一些影片中的鏡頭,終于不是“根據作者所寫,你的感受是什麼”了,同時導演還解釋了一些其中我沒有看懂的地方。

李冬梅導演本人很溫柔,說話輕聲細語的,措辭講究,發言過程中大方利落,沒有口癖與吞吞吐吐,回答也非常真誠認真。

總結:是一場體驗還算ok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