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觀看的藍光數位修複版,可見修複工作之認真與細緻,雖然是98年的電影,但大量的細節分明可見,色彩既濃郁又純淨,相信是花費了最大的努力和心血來向導演當時的布景與美術等等願景所靠攏,甚至還做的更好了。
電影用一對陌生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展的一段公路旅程作故事,舊至《一夜風流》,新到《金剛狼3》,公路題材已絕不新鮮,但一直也行之有效——通過一點一滴感動觀衆,或煎熬或輕松,卻始終會在最結尾處抛給你早已預料、無法避免的“轉折”,留下一地的唏噓與感歎。因此若認為《中央車站》陳腔濫調,也是正确,例如母親突發車禍導緻二人開始産生羁絆,巴西黑幫的加入令旅途開展,中途遇到好心人幫助等等,一切都符合觀衆的“要求”,順理成章。也因此會在不少空鏡中覺得無聊,并非是空鏡破壞了影片的節奏,而是觀衆與導演之間的關系已無任何可冒險的機會可言,就像是坐過山車時那段冗長的爬升時間,但如果這個故事不是那麼的好猜,其實還可以相當于蒙上雙眼,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坐的是大卡車還是過山車,這樣一想還是挺有趣的。
電影前三分之一在車站,後三分之二在旅程,結構安排雖妥,其中細節與銜合卻值得商榷,比如最令我疑惑的,是影片最開頭,運用剪輯來快速壓縮、呈現車站日常的巨大吞吐量,但在之後又用了同樣的技法硬生生“剪出了”男孩母親的突發身亡,同樣的剪法還出現在了後半部分“尋人”的段落,這樣幾處很有tension的段落,呈現出的情緒是不一樣的。一是略帶煩躁,二是震驚,三是焦慮,雖不唯一,但值得有更貼合的剪輯考量。這裡都需要大量的演員配合與精心設計的調度,但導演可能也自信(過度)依賴于此,而忽略了一些處理技巧和幾處重要的層次,相當于按下去的琴鍵仍未彈透,遺憾。
至于其中最重要的表演,女主角的臉龐經常要占據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屏幕,所有的皺紋與搐動清晰可見,在深厚的戲劇功底下動作、節奏、氣息拿捏的遊刃有餘,自然是看得“賞心悅目”,我非常喜歡她的表演。而且這般高精度的“演出”,剛好可以襯得男孩以一種原生态般的狀态面對觀衆,給電影注入另一種珍貴的活力。因此在我看來,他的表演更有讨論之處。
影片的結尾是最為動人之處,女主角化好妝悄悄搭上巴士,男孩在身後奔跑追趕,最後兩人不約而同拿起了與聖人的合照。這裡當然是有着宗教的意味,相當于導演給觀衆積壓已久的情感糾葛(與眼淚)全部迸發出來後,再指明了一個輸出的方向,這是非常高超的做法。電影随之而止,在有信仰者看來,是無懈可擊的結局。但對于無神論者,我仍然會有一絲不解,前一秒鐘是無限的傷感,但後一秒男孩已是滿臉的笑容,在剪輯與時空的互文上他的樂觀顯然是和女主角相一緻的,但對于他自己而言卻不合理,甚至對電影一路以來嘔心瀝血密密縫制的感情也是不合理的。導演用一個宗教場景,給了觀衆一個不太壞的“結局”,或叫“回應”,唯一合理的解釋,我隻能想到是“上帝讓男孩笑了”,如果這不是超現實,那我們本應該和男孩一同面向黎明的天空,将已經來不及要寫的信默念給不存在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