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斯特伍德執導了《美國狙擊手》,第一次看不是很滿意,電影标尺一如既往是西方對于戰争的思考和厭惡,場面其實也就那樣,不過那段沙塵暴裡撤退的橋段看得我心裡一陣陣發毛,男主角的每一步奔跑都是和死神的競速,這種場景,中國導演沒人拍得出來。後來奧斯卡大賞,《美國狙擊手》有六項提名,但是隻拿了一個最佳音效剪輯的獎項。原因在于那年的《鳥人》實在是太強了:一座美國電影史上并不出名的巅峰!

...
美國狙擊手

2022年,張藝謀執導的《狙擊手》上映,我在電影院第一遍看完,肯定說不上滿意,苦思冥想問題出在哪裡,于是回家後把《美國狙擊手》拿出來又看了一遍,突然發現伊斯特伍德和他的《美國狙擊手》不是一般的好,同時也發現了中美電影一個最本質的區别:美國電影是圍繞人物的塑造去講述故事,中國電影是講故事的時候順便去塑造人物!

...
中國狙擊手

感情的輔助線要不要穿插在戰争電影之中?

第一次看《長津湖》,開局的十五分鐘很令人驚豔,其内容是伍千裡回家探親,這在中國的戰争電影裡太少見了。通過那一段描述,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英雄和普通人一樣,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也有回家之後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打算,也有對于兄長犧牲無盡的遺憾……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英雄的底色!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戰鼓敲響,我們的戰士們離開溫暖的家庭、毅然決然地奔赴戰場就更讓人肅然起敬了!

...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繞不開額坎

在《金剛川》中,導演一樣細膩地表達了劉浩和女報務員之間呼之欲出的情愫,但在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中,家的位置是必須排在國之後的,所以這些小情小愛在國家大義面前一樣是不能過度表達的,至多隻能是血色中一抹亮色而已!

...
《金剛川》中一閃而過的感情線

中國戰争電影的天花闆毫無疑問是2007年的《集結号》!和我們以往熟悉的充滿槍林彈雨的戰争片不同,影片中的主角谷子地既可以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也可以在和平年代為了戰友的名聲不懈奔走,這其中貫穿始終的是谷子地對于戰友們的深厚情誼。當觀衆看完全劇,絲毫不會覺得谷子地的堅持是矯情的,反而他的遭遇赢得了很大範圍内的共情!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充滿反思的戰争電影,僅僅也就是昙花一現……

...
集結号是國産戰争電影的天花闆

相比國内戰争電影,歐美戰争電影中對于感情線的描述更為直接更為深刻,這種描述首先在電影的節奏上做到了一張一弛,緊張刺激、血腥慘烈的戰争場面和模糊又溫暖的家庭回憶交替出現在熒幕上,讓觀衆自然而然産生了厭戰的感受,繼而升華了主題。2001年上映的《兵臨城下》是我印象中較早以狙擊手作為主要人物拍攝的戰争電影。這部電影對于神槍手瓦西裡和女青年坦妮娅之間的戰時愛情做了毫無顧忌的描述,而這種愛情的描述絲毫沒有影響瓦西裡的英雄人物塑造,反而讓他更加鮮活立體。也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當戰争階段性結束後瓦西裡和坦妮娅在戰地醫院重逢,那溫馨與殘酷并存的畫面才會讓更多的觀衆痛恨戰争和渴望和平!

...
最後重逢的一幕

《美國狙擊手》繼承了《兵臨城下》一樣的價值觀,劇中的感情主線就是男主角和妻子的相識相愛,兩個人相處或通話的片段占了整部電影的約四分之一,成為這部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男主角對于戰争的厭惡和因此留下的戰後創傷是逐漸累積的,整部電影從醫學角度來看其實就是男主角的患病史,觀衆通過導演的鏡頭可以感受到那種緊張壓抑的戰争環境下,男主角不得不日複一日殺人的痛苦,而與之相對,回歸家庭的舒适感就更加吸引人了!

...
重逢始終是美國戰争片的高潮部分

單純就中外戰争電影的立場來說,無所謂對與錯,國情不同目的不同觀衆不同,以人為主還是以戰為主其實都沒有問題,但是就電影藝術來說,以戰為主的國産戰争電影短闆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劇中人物的扁平化:因為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戰争場面的描繪中去了,對于人物的刻畫就很難做到完整了。此時很多人可能會質疑:什麼叫人物扁平化?和戰争有關系嗎?我在這裡随便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
扁平化的人物,是中國電影的最大問題

在老電影《紅日》中,楊在葆飾演的連長石根生就是一個塑造得很有味道的人物。比如下面這個鏡頭,發生在團部組織的總結會後,在會議上,有戰士們對于石根生在戰鬥中的魯莽指揮提出了意見,石根生非常後悔自責,一個人生悶氣。但是當他看見自己的戰友傷愈回歸之後,他馬上又像孩子一樣快樂地去擁抱戰友。而劇中人物的塑造就是在這一前一後、一上一下中完成了!

...
楊在葆在紅日中的表演

這種前後富有沖突的戲劇安排,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戰士:也許他脾氣急躁,但是對于客觀的批評完全接受,也樂于反思;他對戰友和自己的信仰無比忠誠和熱愛,對于敵人毫不容情……所以一個優秀演員出演的優秀電影角色,一定是難以替代的,因為留給觀衆的人物是多面的、精緻的、可信的。而人物的扁平化,就是剝奪了這份細緻,使每個角色不再獨一無二,另外找一個演員來替代也變得未嘗不可,而容易被替代的角色說明觀衆心中并不認可的觀影體驗,準确地說這不是演員或導演的失敗,而是整部電影的失敗!

...
出色的形象刻畫

《狙擊手》在人物塑造上的蒼白是出乎我意料的,幾乎扁平化到了極緻。相比張藝謀在上一部作品《懸崖之上》中對于人物的刻畫,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懸崖之上》中張藝謀成功地将每個主要人物塑造得各不相同又真實可信(劉浩存除外),所有觀衆都震撼于那些角色在生死之間的選擇,尤其是張譯飾演的張憲臣,雖然沒有一句豪言壯語,但是人物的高度牢牢站在全片的首位。老實說,我以前印象中革命者的那些堅韌不屈的形象,隻有看到張憲臣已經被虐待成血肉模糊、卻仍舊選擇犧牲自己保全戰友的那一刻(關鍵整個過程毫不做作,且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托孤周乙),才第一次覺得有了内心升華的感覺。

...
張憲臣是塑造得極為成功的熒幕形象

故而,相比《懸崖之上》中各色人物層巒疊嶂般的複雜,《狙擊手》中的人物幾乎都是一馬平川的簡單。而一旦人物失去深度,這次戰場上狙擊手之間的對抗就變得簡單粗暴起來,唯一的意外就是作為美軍誘餌的我方情報員身上的情報,這在電影後半程成為了故事推進的主要動力,而這種略顯複雜的動機現在看起來是對于人物不真實的一種補強,卻明顯用力過猛,其結果是沒有符合普通觀衆的預期,甚至造成部分觀衆觀影的一種障礙。

...
有輕有重才是電影的合理邏輯

說了半天,回到我們的主題。首先,《狙擊手》是一部合格的作品,無論是官方和民間都有肯定的聲音,拍攝上也有新意。但是僅僅就電影藝術來說,我覺得至多也就是個中等水平的作品,如果這部電影在10年前公映,我可能會給出75分,但是今時今日,我至多隻能給出65分的評價。其原因在于我也成長了,我的所見所聞讓我對于戰争有了新的看法,我始終尊崇那些為國家抛灑熱血的英雄,如果有機會,我自己也願意去為國犧牲,但同時我也發自内心痛恨戰争、渴望和平——因為我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普通人!

...
令人激動的主題

言盡于此,豆瓣給了三顆星,不能再多了!

一家之言,難以概全,抛磚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論!本文插圖來自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果因為版權問題需要删除原圖,請第一時間通過私信聯系本人,我也将盡力配合一切維護原作者版權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