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場電影後,如果有人問:這個電影講了個什麼故事呢?,一時半會确實還不太能說得上來,電影本身幾乎沒有情節與劇情可言,更像是圍繞“女性解放”寫了很多小故事,再将這些小故事拼湊起來,所以我們看到電影當中很多的表達都是在飯桌上用嘴說出來的,這種觀點的輸出就顯得非常的無力且浮于表面,語言之中隻有一些符号化的東西,而沒有深刻性,因為道理是簡單且直白的,而讓人深刻意識到這些道理的内核,這才是電影的意義。在電影中請用故事和人物來表達觀點,而不應該是飯桌上的談話。

此外整個電影中,沒有一個男性人物是正常的。鼓手與前夫哥那莫名其妙的雄競每次都讓人尴尬的腳趾扣地,兩個人隻是一味的去貼合女主,甚至不惜以“工具”來物化自己。至于醫生是一個心理病态的人,他至始至終都不曾真心愛過誰,他隻是在尋找刺激,他享受在危險的關系中擔任危險的角色。電影中男性角色符号化的表達是不是體現了另一種不平等呢?

同樣電影中所有母親角色都是缺失的,主唱的母親從小就羞辱她打壓她,鼓手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就死了,即便是女主扮演的母親角色也是如此,在女兒在班級中遇到問題時他隻會粗暴的“找老師,找家長”而從來不教女兒以怎樣的方式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女兒的眼睛已經高度近視而她也是一無所知的,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體現。那無論是女主還是主唱他們所體現的獨立與解放是她們自己選擇的結果嗎?當然不是,他們是迫不得已的,女主難道不希望好好照顧女兒嗎?主唱不希望自己有個鼓勵她呵護她的母親嗎?但是他們沒有辦法,他們是可憐的。當導演花大量的筆墨去寫她們如何如何自由時,便給人一種這樣的女性真好的錯覺,但要試問現實生活中誰又願意成為女主或者主唱呢?可能隻有生活中真的在那樣處境之下的人看到這個電影時會感到一絲慰籍與溫暖吧。

所以在本就認為男女平等的我看來,當導演一次一次反複跟我強調“女性解放”時我隻覺得不耐煩,我本就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應該存在着這方面的壓迫,而導演一邊又一邊的強調反而顯得她自己對這種“女性解放”的不自信,或者說持悲觀态度。

并不是隻有活成了電影中女主或者主唱的樣子才叫解放才叫獨立,或者說如果哪樣才叫解放或者獨立的話,那我覺得不如不追求解放,當一個女性需要扮演母親這一角色時他就是有責任,責任和自由本就是對立的,有責任就不自由,當面對這一選擇時,對于選擇自由的那部分女性沒什麼好推崇的,同樣對于選擇責任的那部分也沒什麼好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