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居然有字數限制,遂在這兒大發感慨。
考試周結束後跨過大半個新加坡看了心心念念的唐頓3。電影開頭是充滿霓虹燈的街區,摩登得讓我以為我走錯了影廳,緊接着我就看到了主演的名字:休博納維爾,伊麗莎白麥戈文...好的,沒走錯。
從片頭的演員表我就開始流淚。一直流淚流到片尾結束亮燈。片尾曲之一是the ideal marriage. 我在回程的地鐵上一直循環一直流淚。電影快結束的時候閃回出來許多逝去的角色,Matthew, Sybil, Granny. 我第一次在影院裡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我在哭什麼呢?其實并沒有什麼多催淚的情節。甚至可以說并沒有什麼情節。但這就是唐頓的魔力,用淡如水的生活瑣事激起你最強烈的情感。我在小學六年級第一次看這部劇,直到研一唐頓完結。十一年的陪伴,劇中人早已是我隔世的親人。
I came here as a girl, I leave as a woman. 唐頓早已融入了我的靈魂,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其實也在為我自己流淚。我不斷地想起十年來我看唐頓的場景。十年來我不斷地搬家,在各個房子的客廳裡打開同一部劇。我在F山上的小房子裡第一次看唐頓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可曾想到十一年後我會在異國他鄉一個空蕩蕩的電影院裡流着淚看完大結局呢?
我小時候情感極其強烈(雖然現在也是),會愛一個角色愛得瘋魔,又恨一個角色恨之入骨。漫長的時間不斷磨平我尖銳的情感,現在再看,我對劇中所有人的情感都變成了親情,我愛每一個人,我舍不得每一個人。
看這部劇就像曆曆來時路,裡面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生命中出現過一樣,裡面的一切故事我也都曾親曆。唐頓已是我的精神世界裡的一個防空洞,它對我心靈的庇護不曾因劇的完結而終止。
平平淡淡又波瀾壯闊的悲歡離合,劇中的世界劇中人的人生,和我們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人生交織在一起,糾纏不清,或許本來也不需要分得太清楚。能被人記住的事情就是真實的。
我昨天剛和一位友人談論死亡。朋友說,她覺得死了就是死了,不存在了。我說我覺得死亡隻是一扇門。就算理性上知道死亡的生物學原理,感性上也會拒絕相信死亡。其實我對唐頓的情感也有點類似。我相信故事還在繼續,劇組解散了,但克勞利家族還在邁向未來。或許這也是我一直流淚的一個原因吧,我總是不住地想1930年以後的事情,二戰,各種不安。我親愛的瑪麗,伊迪絲...你們還會經曆什麼呢?我害怕...
影評裡的很多話都引用自我的摯友水煮魚。其實這個标題也是。今天看完電影給她發了些感想,她說,如此堅固的精神防空洞,我們都擁有,真好。唐頓也是我們的共同語言之一。看吧,唐頓不但讓我在平行世界多了一大幫親人,還讓我在現實世界裡也多了一個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