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很厭惡以“價值批判”的方式看電影,“價值批判”簡而言之,就是“三觀”,就是你以為一件事符不符合道德或是某種功利意義上的價值,後者就例如說:我看電影是為了讓人生變好,讓心情變好,因此“陰暗”“沉悶”的電影我就覺得很沒意義,你看電影不為了人生價值不為了心情還能為什麼?
……老生常談,其短視之處,相信都多少了解,但這在很多不能扯開衣領擺好陣台大辯一通的時候,還真有點無敵的意思。你不認同道德的高地,豈不是要站在道德的對面?于是你被迫從這種二元遊戲中起步,你要怎麼講呢,先定義道德;還是幹脆人身攻擊“你懂什麼道德”,互潑髒水;總之挺費事的。
而本片,我恰好想談談其價值上的事兒。談到勵志,再觸及“墊底生”上名校,在平時的語境中總是避不開“雞湯”這麼一個詞。雞湯是什麼意思呢,雞湯往往被視作一種短期的興奮劑,也就是并非可靠的。
但就我的觀感而言,本片反而結實飽滿得遠勝一衆看起來更疏遠價值議論的文藝片。
其一 ,有個原型背書,不管你信不信,事情總是發生的,可能發生基本就意味着可能複制。
其二,本片應該沒多少說教内容?
其三,也就是我剛好要說的,我認為正因為“有着辣妹似的少年時光,才造就了一年上慶應的奇迹”。
——其實再前面全是鋪墊,原型背書管個屁用,成功人士一天吃一個蘋果不代表你一天吃一個蘋果就趕上他的努力了。原型不可能把自己的一生事無巨細地全寫進書裡,你也不可能就一比一地複制誰,而試問學一兩個習慣、一兩種思考方式、一兩天鬥志,不說完全沒有營養吧,你覺得管多大用呢?
我認為雞湯恰恰就雞湯在他把“可能有用的東西”吹捧到“隻要你也這樣做了,就有機會”。如果尊重現實,我們就應該意識到,一個人是難以拆解的,而你也沒輕巧到可以還原成一堆零件,我們隻能給初具雛形的自己上點油,多點保養。
片中母親對女兒的呵護正是這種保養,很多人議論到“母親對女兒的溫柔放任”是錯的,而我要說“無論染發跳舞睡過課堂”都并沒什麼錯,再怎麼當刻闆印象上的好學生,你最終也最多就是比考上慶應強一點兒,而考上慶應的女主原型在畢業後也僅僅是當了普通的婚禮策劃師後經曆了一段失敗的婚姻,最終才在34歲再次翻盤。那麼她24歲到34歲之前的人生完全是哪怕沒上過學的人也足以在世俗幸福上超車的。
可兩次創造奇迹的心理建設,是在辣妹似的時光裡建立的,正因為有被母親小心翼翼呵護着一個童稚的心,她才能不被“不可能”吓到,她才能一心一意。
《墊底辣妹》絕不是一部成績功利主義的勸學片,沙耶加沒有考上文學院,但她考上了自己更不擅長的政治院,這恰恰說明了自我完成遠勝于精心計較成績的一毫一厘。
這篇影評算是比較脫離作品的,盡管我認為影片的價值觀就是這麼開放,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體内容仍然在刻畫一名“墊底辣妹”考上慶應的勵志而戲劇性的人生,但三名沒有試圖拯救自己成績的閨蜜、放棄棒球的弟弟,在片中又到底擔任着怎樣的角色呢?真是一部“讀聖賢書”的片子,恐怕這些人就該以女主的經曆激勵自己,紛紛改頭換面迎考了……而我真誠地相信,即使是這些看似在“走歪的人生路”上的人,隻要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就算讀不上大學也仍然能把握住自我完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