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其為情緒電影是因為沒有完整的劇情,明确的人物故事;多個長鏡頭放在搖晃且帶有一點躁動的景物中,随着主人公在大同回鄉的旅途中,天色慢慢暗下。“随着大車小車,大路小路,慢慢走近角色的内心”。描寫的是主人公的情緒波動,随時地、充分地與觀衆的日常生活産生共鳴。

故事和人物都很笨拙,沒有過多的修飾音,更多是灰暗中的空間流出來一句句話,說也可以,不說也可以。笨拙是來自于厚重,是冰山下看不見的那些部分。同時,拍攝中一直也是用最原始最基礎最笨拙的技巧。

故事濃縮了導演大量的親身經曆,以及這個時代的底色:回鄉,疫情,直播,掃碼,抖音… 宏大的部分都隐藏在波瀾不驚的對話和沉默背後,幽靈般萦繞的往昔記憶和現實混合在一起,人們一起進行着想象的構建。這是真誠的表現。

它是真實的,不是刻意的,因而看起來笨拙,倒也真誠。充滿了荒誕的現實,還有一抹喜劇的色彩,構成了我們苦中作樂的生活。這也是給高分的主要理由。

電影介紹語說,回不去的才是故鄉;我倒是覺得應該改成,能回去的才是故鄉。回不去的是充滿希望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