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哲學思想

電影中涉及到的一些加缪哲學思想與角色的對白。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荒謬的世界裡,因為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落差,所以反抗才能感覺活着。」

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着落差,也就意味着被否定,需要否定被否定的自己來獲得肯定,反抗是肯定自己,獲得存在感。魏青和她老爸的對抗,一定程度上是在獲取注意,因為注意也是一種肯定,無視是最大的否定。

「自由好像是我們努力争取才會擁有的,但我們本來沒有嗎?」

加缪所認為反抗者争取之自由,并非無限之自由,而是有限之自由。

美術系所要求之「創作自由」到底是什麼?

在美術史的課堂上,大保拿出泰德的作品請老師評價,之後又請在場的同學評價,實際在參加strike的學生心中,并非全然否定校方對自己的創作評判之權力。季微與系主任battle,也并非質疑系主任評分之合理性,而是探讨分數之合理性。簡而言之,系主任簡永行在公聽會所持之詞——藝術需要一個判斷标準也并非全然為厥詞。而這個标準應由誰來确定?如校方有訂立标準之權力,那麼校方的審美立場與學生(抑或大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又該如何平衡?「創作自由」的界限又在哪裡?

反抗本質上是在與威權之間持續不斷明确自己所要求之界限,界限注定是不斷拉扯的,自由是要不斷争取的。所以季微會說「我們像滾輪上的小白鼠」,魏青也會說「抗争是不會停止的」。

24.理想主義者

季微和魏青之間互相吸引的很大原因是她們都是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在這個時代,仿佛已經成了無用之人的代名詞,他們被認為沒有生産力,對現實的一切都充滿不滿,無法融入社會和群體。

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中會遭遇怎樣的結果呢?一種是像季微那樣陷入迷茫,一種就是像魏青一樣痛苦的瘋掉。

然而理想主義者又是人類漫長的曆史中最群星璀璨也最悲壯的一群人,他們忍受着寂寞,卻未必能夠獲得狂喜。

魏青不贊成和政客合作的原因可以從加缪的思想中得到答案。在加缪的觀點中,手段也是目的的一部分,不義的手段對正義的目的是一種傷害。和政客合作,不過是借威權的力量來制衡威權,本質上是「利益交換」,當手段不純粹的時候,目的也已經蒙塵。

因此在魏青眼中,純粹的季微就對她有天然的吸引力。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但作為演員卻可以在電影中體驗這種充滿激情的人生,真的很羨慕做演員的人。)

25.系學會的衆人

首先須知一條真理,即群體的正義是一個僞命題。

系學會看起來是要向着同一個目标前進,然而每個人都走向不同的方向。文嘉和阿光相信隻要目的正義,手段可以非正義(甚至可以犧牲掉他們認為不重要的人),敏莉比較出世(更像我們大多數人),選擇向現實妥協,鄭泰德作為事件的起因,有種被現實裹挾的無力感。

既然群體的正義已經不可追,那麼一個理想主義者想在這個荒謬的世界裡活下去,最終隻能去追求個人的正義,即「我要怎麼活着」。

但是這是可以實現的嗎?

隻要季微一天不畢業,那麼她的個人創作就要被以分數來評判,魏青一日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就要生活在老爸的控制之下,這根父權的臍帶便無法剪斷。

個人的現代化到底該如何獲得,這是一個終極問題,但好在她們還有彼此。

「雨不會停/也沒有關系/我們都還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