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著。第一次刷完全四季,觉得剧情很一般。最近二刷了第三季,才有点看明白。

这个故事是从莱侬的视角写的,所以她的故事里有心理描述,可是莉拉的故事,其他人的故事,包括旧城区的故事,她都是一个局外人了。这个城区的另一个局外人就是尼诺,只不过莱侬是一只脚在外,尼诺是完全脱离。

这个故事讲了两层:一层是底层莉拉和老城区的爱恨情仇,一层是知识分子主导的政治革命,而莱侬用来将两个阶级连接到一起,但是莉拉本身也是革命的化身。

1. 莉拉与莱侬的关系

我猜每一个女孩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过一个既羡慕又嫉妒的女生:这个女生比自己漂亮,比自己受欢迎,比自己聪明,家里比自己有钱,用的穿的比自己好,成绩比自己好等等。至少其中一条原因会让你对她产生一种近似于执念的关注。这种关注里,夹杂着对她的一种欣赏,也有着对她有而你达不到的一种嫉妒,也许还带有一点想成为她的愿望。一种人会因为这种嫉妒而选择孤立和远离她,而另一种人则出于极度的好奇忍不住接近她。旧城区其他的女孩都是前者,而莱侬是后者。

从莱侬的视角,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莉拉选择和莱侬成为朋友。

这种友谊关系推演下去会有以下几类结果:女神与仰慕者,主人与侍从,势均力敌的朋友,或者心中总会想起但是现实中断联。

女神与仰慕者,比如莉拉和阿方索。第四季,阿方索模仿莉拉穿搭就是终局表现。阿方索男同的身份把这种女生间常见的“模仿”现象模糊了,反而令观众产生了兴奋点。这就是属于莱侬的小聪明。

主人与侍从的关系,可以参考Gossip Girl里吗Blair和她的跟班。这是一种没有尊重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反而不存在于莉拉和莱侬之间。虽然第三季莉拉出钱让莱侬陪她去海边别墅度暑假,有时候还会用这件事损莱侬,但是这件事对莱侬没有实质性伤害。在莱侬自己的心理活动中也说,这件事帮她实现了所有的需求:见尼诺,暑假打工挣钱,顺便还能自己度假。莉拉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势均力敌的朋友也许最适合描述她俩前三季的关系。虽然无论从任何世俗的角度看,莱侬都是更成功的一个,但是实际上,她从来没能在精神力量上超越莉拉。前期,莱侬总会想“莉拉会怎么做”,她想成为莉拉,但是她不理解莉拉,所以她对莉拉怎么想问题感到好奇。莱侬用她的知识和莉拉的富有形成了平衡。

但她们的关系在第三季后半段开始失衡。莱侬成绩优异的毕业,和有钱人谈恋爱,嫁入教授家庭,自己成为作家;而莉拉逃离前夫和索拉拉家族,去肉食店当被老板压迫的女工,甚至杀了老板。此时,莱侬同时拥有了知识和财富,而莉拉仅剩下贫穷与痛苦。莉拉的这段故事是恩佐后来讲给莱侬的,莉拉从来不会将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任何人。而这段时间,莱侬沉浸在自己顺风顺水,一路上升的人生中,她偶尔也会想起莉拉,但我认为那是出于自小对莉拉的执念般的关注,对“莉拉会怎么做”一种好奇,而非真正出于对朋友的关心。

再后来,莱侬沉浸在自己对尼诺的感情里,对自己的女儿们都甚少关心,反而是从底部走出来的莉拉,开始频繁的联系她,劝告她,并在她搬回旧城区后帮助她。

这就是第一层故事。

2. 莱侬的故事里,莉拉是怎么想的

莱侬的故事本身,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无非是一个贫民窟的女孩,通过刻苦读书,考上大学并遇到贵人,在爱人的支持下,才华横溢的她成作家。这是美国人喜欢的“乡下人的悲歌”,但是欧洲人不会看这么水的东西。

所以莱侬又在自己的故事里加入了莉拉。因为莉拉更像一个谜,读者会产生好奇。

在剧里,莉拉像一个焦虑暴躁的人,永远在愤怒,永远在与什么东西抵抗;而莱侬则像一匹温顺的马儿,前期是想得多说得少,后期则直接叛逆把所有人都踢了。这也是她们性格中互补又相似的地方:莉拉是直接而真诚的,莱侬是隐蔽而精明的,但她们都遵从自己内心。

莱侬对莉拉,除了第一部份的感情,还因为只有莉拉看透了伪装下的莱侬,所以莱侬既害怕莉拉,却又渴望莉拉的理解。她们都是有野心和欲望的人,只不过莉拉直言想发财,喜欢尼诺就私奔;而莱侬却从不表明自己真正的想法,想出人头地却装小白兔,嫁人后还和尼诺出轨。只有莉拉看透了莱侬,并且在正确的道路上支持莱侬,在错误上提醒和痛斥莱侬。这种支持,无论是前期物质上还是后期精神上的,都是莱侬渴望和莉拉做朋友的原因之一。而这种犯大错前的痛骂,也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关心。

我认为,莱侬对莉拉,是带有好奇目的的窥探,而莉拉对莱侬,是真心实意的友谊。因为莉拉的经历让她社会经验上比莱侬丰富,对人性认识的更深。她看得到莱侬尚未认识到的问题,可是那时莱侬的自负已经让她听不进莉拉的劝告。

在莱侬的故事里加入莉拉吸引读者,这是莱侬的第一本书,也是莉拉说写的不好的那本。

3. 莉拉的一生就是这场以失败告终的革命

革命有三种人,

一是有改变的意愿,有动力,可是没能力,比如帕斯卡,莉拉,恩佐等底层人。他们在权力的压迫下寻求最细小的改变,付出了最大的抗争。这是一线工作人员。

一是有意愿,有能力,可是动力不足,比例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教授、尼诺和莱侬。她们会说,但是不愿放弃舒适优渥的生活。一群旁观八卦者,最后哪边胜利他们都坐享其成。

一是有意愿,有能力,有动力,比如玛丽莎,弗兰克。有钱人的孩子放弃了一切,收获一个失败的革命,最后自杀。这是顶层框架制定者在政治中失败的典型。

从第四部可以看出,莉拉经历了在底层被压迫的生活后,观念改变了很多。她不再期待底层人民群起反抗了,而是借助索拉拉家族的权力去达成她的目的。在莉拉的影响下旧城区改变了很多,连流亡在外多年的安东尼奥都可以重返旧城区了。

可是莉拉的一点点成功的革命后果,随着第四季女儿蒂娜的失踪一起毁灭了。随着莉拉的颓废,旧城区又变回了老样子:阿方索被打死了,安东尼奥又要开始逃亡了,索拉拉兄弟又只手遮天了。渴望改变的人民只能选择离开,比如恩佐。

讲述旧城区的革命,是莱侬后期的作品。因为写旧城区的腐败与抵抗,莱侬被记者采访,记者拍了莱侬和蒂娜的照片,然后蒂娜失踪。可不可以理解为,反对革命者带走了蒂娜?

从莉拉的视角,这就是她一辈子的努力最后化为乌有,连她唯一的希望——女儿蒂娜——也被剥夺。为什么叫失踪的孩子,而不是死去的孩子,是因为革命永远不会结束,就像索拉拉兄弟的死也不代表黑社会的结束。

蒂娜失踪,不知道绑架者是谁,是不是也在隐喻,底层人对于自己到底在反抗谁,也是未知?

4. 结语

那现在我们再回望这部作品,就会觉得其实真的很一般。她的构思是投机取巧的,莱侬想讲自己的故事,但是因为太平淡,就加上了那个她小时候好友后来的生活,吸引读者注意。又怕显得没深度,所以把当时最火热的革命也掺杂了进来,让这个故事显得混乱而没有主题。最后虽说叫“我的天才女友”,但是看完剧发现莱侬根本不了解莉拉,改成叫“我听说我小时候邻居小女孩长大后的故事”也不为过。

我觉得这部剧其实在强调“不忘本”。你无法抹除你的出身。莱侬嫁入知识分子家庭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了,还要经过下一代成功教育的巩固,至少在孙辈如果没有阶级滑落,她才能坦然接受自己稳固了中产阶级的地位。因为名气和才华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远不如祖传的地产和信托基金稳固。

而孙辈的代表弗兰克,又因为想要革命而变得贫穷,堕入底层,最后绝望自杀。可以进入上流社会却拒绝,渴望改变社会结构又失败,典型的天真与自负。

这部剧最成功最幸福的是尼诺,不论结局,他从底层爬到了上流社会,这是莱侬都无法做到的。

生活是一个悖论:中产的天真,底层的野蛮,上层的虚假,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出身者,无论你在哪个阶级,迎来的都是痛苦:接受的痛苦,改变的痛苦。而资本的来源是什么?是黑市,是高利贷,是缺斤少两,是欺骗与掠夺。

莉拉是个理想主义者,她相信不通过这些,人民可以活得更好,即使在她这一代无法完成,可是她认为蒂娜会比自己更聪明,成就会更远。

这种寄托,在莱侬和她母亲身上也有。莱侬的母亲期待她能离开旧城区,可是孩子不是受自己控制的,就像莱侬的女儿私奔一样。

所以即使蒂娜没丢,也未见得能实现莉拉的期待。

人,先是期待他人,然后期待自己,最后期待孩子。

理想主义者必须死,天真的中产阶级必须滑落,狡诈满嘴谎言的小市民阶级却能实现阶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