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紀錄片分六集,分别講述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中國的部分教育方式和理念。

一、日本

比較喜歡日本教育的一點是他們的幼兒園建築很有特色,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來建造,挖掘其中可貴之處來探索孩子的天性。教育方式的選擇與國家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日本講究紀律嚴格!注重團體行動,不給别人造成麻煩。因此在教育的種種細節中會灌輸這樣的理念。

二、芬蘭

“三年級沒有任何考試,因為想要避免競争,任何形式的競争,我們唯一評估的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如何自己學習,如何搭檔學習,如何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在面對任務時的責任感。”

“積極教育:即使我們的孩子不擅長數學或者科學又不擅長藝術,但他們依然能發現自己的力量,可能是為人公正,有創造力,有雄心,擅長團隊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

寬容與接納,平等觀念。

我喜歡芬蘭這樣子的教育,從真實生活出發,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學會生活,而不是說去證明自己比誰優秀,不用被勸導應該怎麼做,不應該做什麼,在芬蘭的現象教學中,可能孩子們會忘記他們學的數學知識、科學知識,但他們一定記得當時的情感與感悟。當主持人聽完芬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後,忍不住留下了眼淚。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告知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在不斷地規訓中我們漸漸喪失了探索的興趣和能力。我們充滿了競争,我們被告知我們一定要優秀,我們生活在這個“内卷”的時代,我一直都不喜歡這個詞,但我還是會被這股風浪裹挾着向前。我試圖在競争與尋找自我之間建立一個平衡點,但很多時候前者總是會重于後者。似乎隻有這樣子我才會有機會、有自由、有能力去探索自己。我大概能明白為什麼芬蘭會是世界平均幸福度最高的國家了。有生之年,我想去一次芬蘭????????,我想要親身去感受一下那樣的氛圍!

三、印度

“Jugaad 替代方案

在混亂中制造秩序

最多跨國CEO”

“任何好的大學,挑戰老師是課堂上重要的一部分,當一個老師被挑戰,這一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提供讨論空間,讓學生能再進一步想得更深入。”

“印度是混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為一個整體令人稱道,而是在混亂和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這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與希望。”

“廢物變玩具”倡導者----我真的很喜歡這種理念啊!真的是太神奇了,生活會因為這些可愛事物的存在而變得更有趣。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去創造一些有益的東西并惠及大衆的人都在閃閃發光!

片中有位印度人在接觸過很多中國人後是這樣子評價中國人的:中國人真的很擅長“完成”事情。印度人不羞于表達意見,即便這些意見隻是考慮了一半,印度人不會等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開始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完善它。對于這一點,我真的不否認,現在的我依舊是這個樣子,很擅長完成事情,羞于表達意見,想法不成熟時不會選擇開始去做。這些都是我要慢慢修正的地方啊!因為我們都太看重結果了,我們的社會似乎都更看重結果。盡管如此,我想我也要盡力去改變一下自己。

四、英國

一個紳士國度,提倡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一股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這些人有能力,也有意向去改變社會。

五、以色列

以色列的媽媽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但是他們更願意去相信孩子,即便是可能沒有成為傳統中的成功,隻要成為自己就可以。在以色列,英雄是失敗了很多次,依然想去嘗試的人。不會被失敗的經曆去定義自己。

我想看不同國家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一個認知過程、對自我信念的塑造。比如我真的很容易陷入被過去的失敗來定義自己的怪圈,甚至有時自己努力去說服自己不要這樣子時,身邊的人又來以我以前的失敗來定義我。我想這部片子會帶給我更多的信心繼續去重塑自我!

六、中國

片中所選取的幾個片段大概離我的生活很遠,與我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與我周圍所見到的小學或中學教育模式不同。原因可能是這些教育場景是發生在課外培訓班中,不是發生在公立學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