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刷到很多差評,原以為9.0的高分是這部電影的營銷賣點,觀影後發現确實存在營銷痕迹,也就是7分的水平,畢竟連經典佳作《讓子彈飛》也僅9.0分。但部分差評更像是“破防”後的情緒發洩,其實影片本身并無過激表達,但難逃“為吸引女性群體而刻意拼湊話題”的嫌疑,抛開這個話題不談隻是單純的一般。
片中女主如“太陽”般照亮身邊人,我很喜歡“小孩聽聲音”這段,确實是不可否認的細膩,王鐵梅的母親以及其他角色角色的刻畫也比較真實,演技都挺好的。
但客觀來看,影片更像一場女性議題的“脫口秀”,用熱梗拼盤代替紮實叙事,劇情碎片化明顯。類似《出走的決心》等作品不合理的高分,也反應出當下影視市場的怪象。
影片9.0分的高口碑乍看亮眼,卻難免讓人懷疑其中摻雜了很多“情緒評分”一部分觀衆被“女性主義”标簽吸引,部分觀衆因題材紅利給作品“情感加分”而非基于内容本身。沒有看作品本身的叙事結構與藝術表達。這種跟風行為不僅模糊了“題材價值”與“創作水準”的界限,觀衆對優質内容的真正所想,也可能在喧嚣中迷失。也讓評分體系淪為情緒博弈的場所。
虎撲與豆瓣的評分極端化,是性别視角差異的直觀體現,如果剔除情緒濾鏡、均衡看待,或許能更接近作品的真實水準。
不知從何時起,“男女對立”成了輿論場的高頻詞,互嘲互諷的風氣愈演愈烈。不可否認男女思維存在差異,隻要相互尊重就夠了。而不是憑借一部平庸之作“打拳”。
當下影視評分的“跟風現象”确實值得品味。當“資深”影評人将“年度第一”的頭銜頒給一部靠話題堆砌的作品,我想請問:是不是真的看過好電影,如果隻是輿論場的附和跟風,而非對鏡頭表達、叙事結構的專考量,是對觀衆審美認知的誤導。
如果《好東西》這種“脫口秀電影”能穩坐9分神壇,反應的或許不是某部作品的成功,而是市場對“真誠創作”的判斷有問題。當情緒紅利碾壓藝術标準,當标簽取代内容,當一些女性開始給一些經典片貼“登味十足”的标簽,敏感多疑的給正常的影評輕易扣上“不尊重女性”的帽子。當一些男性給一些女性主義電影惡意打低分,那麼中國電影的未來可能真的要完了。
真的配得上「 9分」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