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追過一部拍得很實在的戰争劇了?鄭曉龍導演的最新作品《偵察英雄》,無疑給出了戰争劇的“正确打開方式”。

偵察兵在戰争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他們卻是影視劇的冷門選題,鮮少有作品會以他們為題展開。《偵察英雄》難得聚焦到了抗美援朝戰争中偵察兵這一特殊兵種,用這一視角将部隊整體串聯起來。

戰場上那些具體的戰術謀略,各種偵察反偵察、滲透潛伏、營救奇襲,被拍得細緻入微、真實可感。

...

戰役發起前,獲取重要的軍事情報,觀測敵軍動态,偵察對方的部隊番号、人員數量、火力配系,對敵方重要的交通樞紐、通訊設施進行前置的了解與破壞,從而為己方部署奠下基礎,這便是偵察兵的主要任務。

偵察小隊是部隊指揮官的耳目,所提供的情報直接關系到作戰是否勝利。他們的每一次窺探都帶着危險。如果想準确查探消息,更是要深入敵軍核心地帶,保持萬分警惕才能完成任務。萬一中間被敵方察覺,或是出現纰漏,等待他們的就是生命的威脅。

《偵察英雄》深入勾勒了抗美援朝中期,一群前線偵察兵的職責、他們面臨的挑戰與困境。羅晉在劇中飾演偵察科長梁辰,他帶領偵察隊深入敵後,執行一系列艱巨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前三集解救文工隊的整條故事線,都有着真實的曆史背景可查,讓人能直觀感受到這部劇對戰場描繪,有着真實的曆史可信度。

...
(*圖源網絡)

1951年3月的第四次戰役期間,處于東線戰場的42軍的軍文工團,曾因行動遲緩,被滲透的美軍抓走了十幾名女兵。進行各項搜捕行動後,直到抓住了敵方的兩名通信兵,警衛營才得知女兵即将被抓上美軍卡車的信息。

趕到目的地後,警衛營一陣猛打後消滅敵軍,才終于救下被俘的女兵。從女兵被俘到成功營救,總共不到十個小時。整個過程環環相扣,随便哪個環節出錯,都有可能導緻任務失敗。畢竟女兵如果被抓上卡車、前往軍營,那就兇多吉少了。

...

這場行動在《偵察英雄》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還原。一日,梁辰為執行任務,向文工隊隊長借用了警衛連,兩輛空車也留給了傷員乘坐。剩下的女兵們則步行返回師部,沒想到卻因此被美軍俘虜。

得知這一消息後,為了盡快解救被俘的文工隊員,梁辰召集“路路通”齊祿商議對策,後者迅速找到了前往二裡洞的最短路線。為了進一步混淆敵人視聽,梁辰聯系炮兵在十二号地區進行齊射,讓敵人誤以為電話線被炸斷。果然,兩個通信兵毫無防備地前來檢查電話線時被俘虜。審問後得知,接送文工隊俘虜的車即将在哨所下的公路出現。文工隊這才得以被成功解救。

...

後續劇情中,《偵察英雄》還上演了一出“偵察與反偵察”的雙重智鬥戲。

敵方首領白昌鎬發現梁辰的小隊進行滲透式偵察後,打算對他們的電台進行幹擾,讓他們回去傳遞假情報,錯誤地按原來的部署上報。

...

梁辰回到師部,後知後覺地發現這一路的滲透與回程都太過順利——敵人不僅沒有查證件,連帶回來的俘虜也能把部署清楚說出。留心之後,他才識破敵人的計策。

大多數國産戰争劇,很少能系統、清晰地拍出每場作戰中雙方的戰略戰術。這導緻它們的戰場戲缺乏緊密的情節支撐,終究浮于表面。而《偵察英雄》比較突出的,就是對曆史資料做了不少研究,把其中的謀略都攤開來給觀衆看,戰術選擇的背後是對戰場突發情況的理解與把握。

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偵察兵們需要時刻應對敵人的陷阱。面對武器裝備的碾壓,我軍一次次靠智取的作戰方式,打亂敵人的部署去争取時間差。觀衆自然也會跟着不由自主地替他們捏把汗。

...

而馬思純演的女兵文婕,面對戰友受傷時的悲痛、面對敵人時的無畏,也都能讓人感受到她真實的情感流動。這些多面立體的角色,讓《偵察英雄》成為了一部本質上有着情感人文關懷的戰争劇,而不僅僅是戰場上的戰術對抗。

朝鮮戰場上,即使軍備實力對比懸殊,我軍卻仍用鬥智的方式,換回一次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迹。因為唯有獲得這份赢的奇迹,中國人才能生存下去,保護來之不易的和平不被奪走。《偵察英雄》以層層遞進的情節、真實真摯的角色,呈現出的正是特殊時代下,那份屬于普通人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