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恰恰一點也不封閉、冷漠。兩人都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但導演則是要兩人明白不平等且走另外的路,而不是愧疚去死。兩人是不同家庭當中的那個孩子。男主小時候目睹了母親出軌然後告訴了父親,母親遭受毒打之後某天在兒子面前跳了樓。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大膽猜測一下女主:她認為自己跟誰做身體都有反應對不起母親(長期被父親性侵),實際上是因為她了解了作為女人的母親會遭受的各種暴力。她受凍跳舞吸引顧客的錢還要被老闆抽很多、因母親癱瘓她便要做家裡所有事情等。可以說正因為這些實際遭遇,作為家庭中那個孩子的兩人實際上明白了這不是單純的個人不幸。且拒絕所謂通過社會發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說辭。而是拒絕這套其核心是不平等的邏輯。
上面很多東西都太粗糙。或者可以想一想,一份工作其性質是什麼樣的?男性的特殊要求與他被統治、剝削的關系(這裡意味着合謀、伴随統治的暴力)。還可以再扯一些,假如家庭(責任)讓雙方不适,這裡是統治對欲望的指定/壓制,那要反對統治以及如何平等生活?而欲望也要有執着vs堅持的區分,前者往往也是暴力且需要和秩序同流合污。而後者關乎真相、努力。
這路當然是平等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為什麼是“我們”而不是“我”?
有一個錯誤答案也好過什麼都沒有——雞湯,這當然是錯的。講個笑話。一個小男孩看到校門低下了頭,身體卻習慣向前,結果被車起飛昏迷不醒。男孩的母親在床邊說“快醒來繼續做媽媽的好孩子吧”。相比後者,前者比跳樓好很多。當然,我們完全可以跳出這 ...
來自紐約的一次暫時回複
在艾倫的故事中,女占星師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但為了錢以及作為空虛的人們想要相信的某個東西于是擔任。男主此時安慰着哭泣的她,在随後的劇情裡,他們之間互相回答着對方“這太棒了、我喜歡這一切 、謝謝你做的一切、晚餐很棒、晚安…”。我們必須 ...
試着把擾亂作為生活
小原和老師那段,當她看着格子裡面的蠶時,她說她羨慕它們不用感受到痛苦,因為痛苦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富田“感受不到痛苦的生物,就算活的再久都是虛度”。活動不應該總是有一個會到達的目的地或者一種穩定在全程擔保。當樓梯處,富田對小原說剛剛是 ...
愛的自我更新
表姐以為他出獄之後會成為一個律師,但他出獄之後不久又回到了他原本的習慣中。一開始那種野性的吸引在持槍搶劫的逃亡中變成了放我下車的請求。去做心理咨詢的女士簡稱Z,Z以為伍迪艾倫(作為影片角色)就是自己想象、期待的那個人,而伍迪隻不過是 ...
如果你不騙我,我不知道為何追逐你。
當我們說“愛是瘋狂的”時候,其實還是預設了愛是一種積極的或者說愛是對我有益的,那這其實是一種效果上的區分,之所以可以說有效果的好壞存在,是因為我們總是在一個身體的體驗之中了。有朋友給過我一個提醒:人一定想要不被欺騙嗎? 這好像确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