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超八複古膠片真的很棒,就像重拾一段搖搖晃晃的夢,這個夢如此耐看,如此私密,如此真切,如此刺骨,如此讓人共鳴。單一價值觀浸染下的東亞文明,代際的隔膜與撕扯,自由與傳統,多元與主流,總是在不同的城市和家庭,産生碰撞,東亞儒家文化語境下的我們,自然都懂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相處模式。

某種程度上,那些獨身、不婚、丁克,所有他們眼中不正常的,都和黃樹立是是同一類人,不被主流認可,行走在所謂邊緣的地帶。看第一遍時,作為35+依然單身的我被他的處境和遭遇打動,我想起了自己,也想起了身邊那些喜歡男生的他們。他們的故事會是怎麼樣,應該也跟黃樹立的故事差不多吧。應該也經曆過無數次掙紮,内心的煎熬,與親人的鬥争,撕扯,直到雙方都沒了力氣,抱頭痛哭吧。

有誰規定你要成為誰嗎?

我不喜歡,誰也無法改變。

一定要結婚生子嗎?

愛真需要理由嗎?

我才不愛管别人說什麼。

我要做我自己。

我喜歡的需要經過誰的同意?

在豆瓣看到一張圖,粉筆手寫的字體,充滿憤怒,也充滿力量,反叛和不甘。我想起了我身邊的同性朋友們,以前在朋友圈我經常給他們點贊,我覺得他們特别勇敢,敢愛敢恨,而我就比較慫,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更多時候是沉默的,在北京曾經認識過好幾位北漂,似乎他們也隻有離開家鄉,在北京才能獲得自由,獲得包容。

印象最深的是在某廣告公司的前同事,他個子不高,非常的時尚,我記得15年他就開始玩直播,他們玩什麼家族,家人們,這些網絡概念,可能是因為他,我對同志群體的印象非常好,我覺得如果從進化論角度來說,他們更超前,當然古代也有斷袖。

第二位是一個小胖子,他是我朋友的朋友,我們約在鼓樓蓬蒿劇場附近見面,姗姗來遲的他原來是去約會了,他好像約了一個男朋友在附近,跟人家匆匆見了一面,就道别了。我的第二個印象是,同志群體他們對真愛更渴望,我那個時間段,已經懶得追女生了。

第三位是一個十分溫柔的編劇小哥,隻記得他很少發朋友圈,跟他說話,他都是非常溫柔,給我們印象非常好。

第四位是一個經常在朋友圈曬他男朋友的編劇,印象中他每天都會曬今天吃了什麼,他寫劇本也寫小說,他的男朋友收入很高,他每天都會分享自己早晨在河邊遛彎,在小區買菜,在附近溜達的見聞,當然分享更多的是和他男朋友的日常,每每讀到他的文字,他對生活細微的觀察,我都會被他觸動。

第五位是網友,一個在西安做獨立戲劇的女生,她貌似在做比較療愈的戲劇,我曾經想拍攝一下她的故事,結果被她拒絕了。

第六位是人在西甯的一個女生,也是網友,她經常秀恩愛。

第七位是一位獨立紀錄片導演,她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經常到處跟組,她最近好像戀愛了,她女朋友真好看。

第八位是一位在美國留學的女生,她經常轉發很多關于女權的新聞和事件,比如弦子事件,當時看得我很義憤填膺。應該說我就是在她的轉發之下,對女權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