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覺得,一個家庭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孩子身上的。對于這些家庭而言,小孩的事兒順了,好像心裡的一塊石頭就落定了。

在家庭功能的基礎上,加上教育理念的升級,孩子成為了大部分當代家庭的核心,父母從物質到精神都想要面面俱到,可正是因為太過重視,太過關注,所以在教育上進退為難。孕期就開始的胎教,再到學齡前的早教,各種興趣培養,真是含在口裡怕化了,拿在手裡怕一不小心又摔碎了,一旦進入學校,家長需要放手了,就會開始患得患失。

...

電視劇《歡樂家長群》主創将目光聚焦當下的育兒困境和家庭生活,對家長們的為難、辛苦充分共情,以輕幽默、接地氣、強共鳴的形式展現出教育子女過程中的“兵荒馬亂”,輕松搞笑之餘,又發人深省。

劇中,老師在家長群發一條消息,群裡的家長們秒回應,瞬間就排起長長的接龍,頻頻關注家長群裡的消息,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又怕回應得不及時或不得體,從而給老師留下壞印象,讓孩子在學校受到怠慢。

因為沒有校服,劇中的媽媽折騰到半夜,卻不敢問老師一聲,校服沒收到貨該怎麼辦?看見孩子在升旗儀式上排在最後,心急如焚,覺得孩子受了天大委屈,但又不敢問。家長的謹小慎微,過度揣測,說到底,都是因為愛孩子。

...

除了家長由于愛和完美主義所引發的連串問題,新手家長最常見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落差。大家看自己的孩子,當然是越看越愛,做啥都好,孩子被千嬌百寵,是全家人的焦點,可是一旦到了學校,他隻是老師眼裡的一名普通學生。網絡上有個很紅的二創,“老師,我們家子涵怎麼沒坐第一排?

劇中就有個例子,開學第一天,有個叫肖家瑞的小男孩嘲笑其他同學,兩方由此打了一架,被班上同學見義勇為。可是肖家瑞媽媽到了學校後,卻胡攪蠻纏,一副自己兒子受了天大委屈的樣子。真相大白後,其他幾位孩子先向肖家瑞道歉,但屬于挑事者的肖家瑞卻始終沒有道歉,因為他媽媽接受不了自己孩子低頭,在肖家瑞開口之前把兒子強行帶走。

...

有些父母,雖然閱曆不淺,但并未從自我中心走出,看待世界和處理事情的方式,還不如小學生豁達通透。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複盤,客觀地接受孩子的缺點與自己的局限,不要大包大攬歸責自己,而是把育兒當作一個放松的成長經曆,這樣便能時時審視自己,在與孩子相伴的過程中完成自身的革新、成長。

《歡樂家長群》裡,主要塑造了三個不同的家庭。第一個家庭,是嚴母慈父的組合,張嘉益飾演的劉向上,是一個思想開明的爸爸,因為職業是編劇,長期在家工作,所以照顧一兒一女的生活就交給了他。陳好飾演的戴靜,是一個聰明要強的媽媽,在公司是工作狂,在家裡說一不二。兒子劉果甯正在讀小學五年級,調皮搗蛋,是劇裡的搞笑擔當。女兒劉果寶是一年級新生,軟萌可愛,富有正義感。

...

第二個家庭,是重組家庭。爸爸楊明彪是劉向上的朋友,做生意的老闆,媽媽景婷婷過于單純,做事有時毛手毛腳。家裡的大兒子是楊明彪和前妻所生,在讀寄宿學校。女兒“初一”是劉果寶的同學。

第三個家庭,是單親家庭。媽媽唐曉薇是個主播,獨自帶着兒子糖豆生活。糖豆人小鬼大,腦瓜子靈活,爸爸馬英傑則總在家長群拖唐曉薇後腿,鬧了不少笑話。唐家住在劉家隔壁,所有故事都是以劉家作為第一視角展開的。

故事的開始,以暑假的最後一天展開,可以說現實生活中家長遇到過的大多問題,在劇中都有展現。明天要開學,劉果甯作業還沒做完,要補九百道計算題,怎麼辦?三代同堂連夜抄作業,結果第二天還被老師抓包批評。初一膽小敏感,上學第一天就被男同學吓得尿褲子,怎樣讓孩子适應學校;家長群裡表面上和和氣氣,私下家長們不停較勁,争相表現,是随大流,還是堅持自己?

劉向上想要佛系育兒,可現實中頻頻受挫。老師那邊說好的自願完成,結果其他學生全都交了,自願也就變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老師在家長群的一句話,需要家長到學校來幫忙,他覺得自己沒必要湊熱鬧,可群裡其他家長熱烈響應,倒顯得他思想落後。

班級要競選家委會主任,有熱情家長提前打電話過來拉票,有同學爸爸在群裡念演講稿秀多門外語,主打的就是一個腥風血雨。誰能想到孩子不過是上個小學,搞得家長像是多打了一份工。風趣的同時,也引發思考。

...

“家長群”就像一個“生态溝通系統”。可能一開始,大家進群是想更好了解學校動向,盡量配合老師工作,不在老師面前拖孩子後腿。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家都想表現,就有了競争,有了對比……家長群,也越發鬧騰起來。

《歡樂家長群》的好就在于注意到了這一點,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将學校背後家長之間的“明争暗鬥”以戲谑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寓教于樂中達到自我反思的目的——到底該如何正确利用家長群?到底該怎樣處理與孩子、老師,乃至其他家長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度,應該如何把握?這些都是本劇帶給大家的思考。

其實,不管家長是焦慮還是佛系,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這種為你好,有時候和孩子想的要的并不一樣,要想真正做到其樂融融,還需要智慧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态。與其過度重視和關注,不如返璞歸真,隻要孩子能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沒有表現出不适,家長就少幹涉孩子在學校的社交和生活。

而在我看來,過度解讀實則勞心之舉,孩子不需要,家長不需要,老師也不需要。什麼時候這些關系都能變得簡單,僅僅是多一些陪伴與傾聽,或許我們的教育才真正回歸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