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大象席地而坐》的時候,我說王小帥或者更上一輩的導演大多欣賞不來胡波拍出的這種純粹展現個人内心世界的電影,因為他們離開時代就找不到表達的出口,仿佛“大時代”與“個人内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分裂,相互都無法理解和調和,最終導緻了胡波導演的悲劇。而楊德昌的這部,完完全全是将青春的極度私人化的内心世界的表述與大時代社會環境的展現融合得完美融洽。青春年少,是一個高度自我化年紀,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我,成長就是逐步将自我内心的中心主義慢慢放寬到周圍其他的事物、人、與環境上;換言之,是需要将理想主義逐漸轉換為現實主義。當大時代的環境一團亂麻,現實主義在青年的内心還未成熟,個人的理想主義極速崩塌,導緻的就是電影裡的這一出悲劇。我私認為父親的衰敗、階級的差異等導緻小四現實環境的崩塌,而哈尼的死亡、小明和小馬的背叛、小翠的不屑等都極快的摧毀了小四的理想主義。這種悲劇的發生似乎帶着一種宿命感,無法抗拒,從第一幕開始小四落選日間部,進入夜間部後,畫面從白天的明亮轉入了黑暗壓抑的氛圍,夜間戲份開始增多,自然光開始減少,一開始的幾幕戲似乎就暗示了小四的人生必定落入深淵。楊德昌太厲害了,像一把犀利的短刀,通過小人物小事件的展現,刺開了社會僞裝的包裹,讓觀衆得以觀察到社會的殘酷。
我特别喜歡楊德昌拍攝手法上的自然,整部電影的配樂全是由劇情帶入,沒有插入式的畫外音的配樂。鏡頭幾乎沒有特寫,中遠景的運用,近景中使用第三視角的鏡頭拍攝,極好的襯托出一種第三者的社會觀察視角,讓觀衆不自覺的在整部電影中都帶着一種旁觀甚至是冷漠的态度。
導演特别擅長于中景的場景構造,尤其是室内戲的展現,比如父親痛打哥哥的戲份,整個場景就像是一個刻意搭建的舞台,讓觀衆以一種置身事外的角度去觀看,甚至會産生不真實的感覺,明顯知道自己是在看戲,但鏡頭的視角點又是從屋外的小四出發,觀衆看到的就是小四看到的樣貌,一下子又讓觀衆對這出“慘劇”有了代入感,從而造成微妙的漸離效果,這真的是大師手筆!還有山東死亡的部分,仿佛是一個裝置舞台上的行為藝術表演,手電光照亮的現實的殘酷和血腥,最後小四在光亮中隻留下背影走出去,仿佛也預示了他走向黑暗的未來。而結尾,仿佛給了希望,楊德昌一個兩秒鐘的鏡頭,一大潑冷水又全給澆熄。
另外,由小帶大是楊德昌的妙筆,坦克的場景、父親被審問的片段,展現大時代環境中人的渺小;不同于《一一》中的直接,本片由賴聲川女兒扮演的二姐在最後唱詩班中的獨自哭泣,又帶出了導演個人對宗教的批判,或者說是保留态度。但這些東西的表達在電影中不會喧賓奪主,相反成了很好的點綴。現在的年輕導演們,比如韓延這種,真的該好好去學習一下台灣新浪潮的這些電影,鏡頭配音怎麼運用,如何将多重的元素表達好,幾十年前,楊德昌已經做出了完美的模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