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一部國産青春劇。
看完五集後,我的評價就是四個字:曆曆在目。
在觀看這部劇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的記憶,被瞬間拉回到少年時代。
那些關于青春期的煩惱與創傷,簡直和劇裡的故事如出一轍。
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曆曆在目……

...

01.「情感勒索」與「道德綁架」,中國式父母的殺手锏

劇中羅琦琦的父母,簡直就是最典型的「中國式父母」。
他們對羅琦琦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們與羅琦琦的溝通方式,實在是太令人窒息了……
很高興看到一部國産劇,能用不落俗套的,細膩真實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那些關于青春期的敏感與脆弱。
在我看來,本劇的前五集已經非常精确的揭露了「中國式父母」的通病,即他們對孩子實施的一系列「情感勒索」與「道德綁架」。
劇中,羅琦琦原本在鄉下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她在那裡收獲了最單純的親情與友誼。
而羅琦琦的媽媽卻把她接回城裡,與姥爺的分離,使羅琦琦第一次産生對失去愛的焦慮和恐慌。

...

羅琦琦感覺自己被抛棄了,她很害怕這種感覺。用心理學術語來說,這就是「分離焦慮」。
羅琦琦和姥爺一起生活時,羅琦琦是姥爺的“心尖尖”。姥爺把最多的關愛和呵護給予了羅琦琦。

...

失去姥爺,羅琦琦就等于失去一個最愛自己的人。
倘若這時候父母代替姥爺,給予羅琦琦足夠的關愛和呵護,仍然可以實現情感補償。
時間久了,羅琦琦也可以從缺愛的焦慮中走出來。
然而遺憾的是,羅琦琦的父母不僅沒有給她任何關愛和呵護,還不斷忽視她的感受。這最終造就了她的精神創傷。
而羅琦琦在學校被冤枉,被當作小偷,她父母在不了解情況的前提下,便武斷地認為羅琦琦偷了東西,還讓羅琦琦歸還鋼筆給被偷的同學。

...

可想而知,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傷害,連最親的親人都不相信她。
而且這個莫須有的小偷罪名,被羅琦琦徹底坐實了以後,她在學校裡還怎麼擡起頭做人?
更糟糕的是,羅琦琦的父母還利用孩子對他們的信任和依賴,實施情感pua。
比如羅琦琦的媽媽,就先否定了姥爺付出的一切,說姥爺做得都不對。

...

她試圖瓦解姥爺在羅琦琦心中的地位,隻為了讓自己取而代之,從而讓羅琦琦更聽自己的話。
不僅如此,羅琦琦的媽媽還經常把“你要是再這個樣子,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隻要聽話,爸爸媽媽才會愛你”這種話挂在嘴邊。

...
...

本質上,這就是利用孩子對失去愛的恐懼,威脅孩子,好讓孩子屈服于自己。
在持續的打壓和控制下,孩子很可能會變成唯唯諾諾,失去自主意識的傀儡。
不得不說,劇中羅琦琦媽媽的台詞,與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對孩子講的台詞,簡直一模一樣,實在是句句紮心。
有時候我真懷疑劇組是不是在别人家安裝竊聽器了……
另外,飾演羅琦琦的小演員,不僅演技好,還很有靈氣。
她每次受委屈時流露出的堅忍與倔強,格外惹人憐惜……

02.缺愛的孩子,更容易得「焦慮症」

還記得羅琦琦上小學時參加奧數比賽,對于比賽獲獎,她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獲獎後的成就感,而是想着能否通過獲獎,得到别人對自己的愛。

...

早期的羅琦琦,僅僅隻是為了能夠被愛而努力學習,卻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仔細想想,這樣的想法真的令人心酸。
後來,事實證明就算羅琦琦努力學習,并在比賽中獲獎,她也還是被父母忽視了。
而她的妹妹,就算破壞她的獎狀,就算犯了錯,仍然能得到父母最多的偏愛。
從小就目睹父母的偏心,這無疑會加深羅琦琦的情感焦慮。
可以确定的是,羅琦琦身上的确有着很明顯的「焦慮症」特征。
比如,她經常緊張、易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等。
尤其是她高中時期“學習成績下降”這一點,本就是由于父母關心不足,長時間打壓和控制她造成的「結果」,卻反被父母拿來當作孩子犯錯的「原因」。
到頭來,他們還要指責羅琦琦為什麼學習成績不好……

...

總之,千錯萬錯,父母總有理由說成是孩子的錯,孩子是不聽話的“白眼狼”,父母反倒成了“仁至義盡”的大好人。
所有的傷害,最終都被父母美化為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

...

「中國式父母」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麼問題。
就像羅琦琦的媽媽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還老在學校給自己惹事。她從不去關心一下「原因」,也懶得關心。
她直接單方面要求羅琦琦退學進廠,整個過程充滿了憤怒的指責,沒有一絲對羅琦琦的理解和尊重……
印象最深的,還有媽媽扇羅琦琦耳光的那場戲,情感的壓抑與爆發,張力十足,将親子關系中的矛盾,無比真實的還原出來了。

...

03.叛逆,其實是優點,不是缺點

在我看來,孩子的内心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敏感、細膩。
父母或許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算不得什麼大事,但對孩子而言卻是天大的事。
畢竟,孩子能依賴的隻有父母。如果連這唯一能依賴的人都要傷害她的話,除了不知所措,她還能如何應對呢?
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對此我深以為然。
父母的傲慢和霸道,最終隻會令孩子更加抗拒他們。
我們都曾經曆過青春期,那時候我們的想法不成熟,容易沖動。
當我們受委屈時,我們知道錯不在自己,雖然嘴上說不清楚,但仍會憑借本能的沖動去反抗。
而這些自然的反應,在父母那裡卻被曲解為“叛逆”。
但我認為,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懂事”,并不全是孩子的錯。叛逆,有時候甚至是個優點。

...

因為“叛逆”意味着孩子的獨立意識已經覺醒,“叛逆”可以成為她保護自己的手段。
我認為,劇中對青春期的叛逆呈現極為深刻考究。
将青少年面對家庭創傷時的那種迷茫無措,很自然地表達出來了。
就我個人而言,非常感同身受。

04.「消極自由」是「積極自由」的必經之路

當一個孩子在原生家庭中不快樂,她長大後,羽翼豐滿了,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逃離家庭,遠走高飛。
劇中,羅琦琦想要離家出走,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她的決定的确有些幼稚和草率。
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孩子,貫徹其自由意志的最佳表現。
是啊,羅琦琦或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她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英國哲學家以賽亞·柏林,将「自由」分為兩種:「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
所謂「消極自由」,就是指一個人雖然處于被動位置,但仍然堅定地拒絕外部環境對自己的控制和壓迫。
而「積極自由」,就是指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艱難,她都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

羅琦琦離家出走時,她追求的便是「消極自由」,那時她隻想擺脫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控制。即便她并不知道離家出走後,她要幹什麼……
而重新走進學校,想要好好學習的羅琦琦,則是找到了自己熱愛的理想,并為之奮鬥,她這時追求的便是「積極自由」。
但我想說的重點在于,「消極自由」永遠是「積極自由」的前提,「消極自由」也是「積極自由」的必經之路。
羅琦琦面對自己的童年創傷,原生家庭的不幸,所表現出的憤怒,是再自然、正常不過的了。

...

隻有當一個人明确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時,她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想要什麼。
至此,她才算踏上一條真正的自由之路。
倘若她隻懂得唯唯諾諾,逆來順受,不懂得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最終也隻能變成父母的傀儡,行屍走肉般活着……
我認為,劇中對羅琦琦的心理轉變,即從離家出走到回歸學校的轉折,人物也從稚嫩慢慢轉向成熟,劇情對角色塑造的把控,十分自然和貼切。

05.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愛」的本質是肯定對方的主體意識,「愛」就是給予對方「自由」。
父母對孩子的愛越多,孩子就越自由。
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單方面的将控制孩子的暴行,美其名曰為“愛”,這是非常荒謬的。
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隻是為了成為她自己。

...

沒有這種覺悟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他們也不該去生養小孩……
哀莫大于心死。我們最怕的莫過于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積攢的小失望,最終變成無法挽回的大絕望。
然而,無論多大的創傷都并非是不可治愈的。
就像羅琦琦,她的幸運就在于她遇到了許小波,烏賊和李叔——也就是她在幺兒拐的“第二個家”。

...

每當她難過時,她還有這群朋友一直陪在她身邊……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對人物友情的刻畫非常細膩、自然。朋友在一起時的氛圍也很溫馨,很有九十年代那種樸實味道,我覺得代入感很強。

...

另外,除了有朋友相助,我相信這部劇後續也将會展現羅琦琦如何克服創傷,拯救自我的故事。
這是羅琦琦送給自己的一份《自救指南》,也是羅琦琦送給每位觀衆的一份《自救指南》。

祝願所有“羅琦琦”最終都能治愈自己,并發自真心地感謝,那個從少年時代陪伴你一路走來的,你自己。
一切正如王爾德所言: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2023)暫無評分2023 / 中國大陸 / 劇情 愛情 / 王志勇 / 趙今麥 白宇帆
...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8.4桐華 / 2010 / 江蘇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