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了四十多分鐘和映後,因此僅評論我看到的。

1.基礎制作:部分英文字幕缺失,隻出了中文字幕而英文字幕還是上一句。這是最基本的态度問題。此外,字幕的字體也嚴重影響電影質感。既然加了字幕,它就屬于視覺呈現的一部分,現在的質感甚至不如學生PPT。電影的聲音也是災難,舞蹈室一場戲,女主和朋友同處一個空間,女主的聲音聽感像現場音但朋友聽感像錄音。這兩點足以說明導演根本不尊重觀衆。

2.愛情:郝帥和小鹿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郝帥說唱演出。男演員不會說唱的話完全可以像《倒倉》一樣找聲替,這個演出水平導緻這場戲和愛情不可信。更重要的是,這場戲本身就是多餘的。有無二人在一起的戲完全不影響後續劇情,還給您省個場地費和群演費。您不會以為鮑勃·迪倫那個段子好笑吧。這個荒誕程度堪比您自比北京伍迪·艾倫。所以不如一開始就默認二人的情侶身份。最最重要的是,一對剛在一起的情侶,男的一上來就開性玩笑是有多惡臭?導演和編劇是有多惡臭?從愛情的産生與發展能看見導演的随意和自大。

3.喜劇:導演在映後聲稱自己做的是生活流喜劇,不靠響亮的包袱取勝。我想請問導演,擊劍一場戲難道不是單一的“包袱”嗎?我私以為生活流喜劇是避免誇張,笑料是從真實生活中自然延伸出來的。例如三宅唱導演《黎明的一切》,女主給男主理發理秃了。這是生活中能存在的笑點。擊劍這場戲的處理更像是日本漫才或者說無厘頭,它與前面影片營造的生活氛圍格格不入且與後續劇情無關,隻是為了講個段子逗大家一笑。導演可能想說,我這場戲是為了進一步表現郝帥失戀後情緒的失控(忘記原台詞了),但您這場戲真沒潑豆漿那場管用,而且還導緻影片的“失真”。

一部标榜喜劇的電影,不好笑就是最大的原罪!

我不知道導演是否對京味喜劇有誤解。馮小剛、王碩、伍仕賢等京味喜劇都是強劇情的,是依靠人物的戲劇矛盾自然延伸出各種笑料,與其強加“京味喜劇”的标簽不如研究研究劉别謙和比利·懷爾德。此外,在我看來,京味喜劇最重要的是要有個“貧”的角色,像夏雨和葛優飾演的角色。不是在北京拍就是京味,不是東西馊了都叫豆汁。

我不知道的導演是否對生活流喜劇有誤解。如果導演厭惡所謂強劇情式喜劇,認為這像開心麻花,是低級的(PS:與風格無關,與創作有關)因此想嘗試所謂“高級的玩法”。導演不如研究研究日本喜劇和雅克·塔蒂。如果你非要加前綴,我是北京生活流喜劇,也推薦您看看《東四十條》。想做生活喜劇就别整天盯着惡趣味玩笑、把妹和酒桌遊戲。您自己也覺得自己的電影沒有生活、是三無産品,那為何還要拿“生活流喜劇”來給自己的無能當借口。不好笑就是不好笑,與風格無關。

此外,我還不知道導演是否對《低俗小說》和伍迪·艾倫有誤解。您的台詞完全沒有伍迪·艾倫的文學性、趣味性和諷刺性。您看《低俗小說》就隻看昆汀是拿幾個故事拼貼在一起的,所以您也拼貼。且不論昆汀能将看似毫不相幹的故事串聯在一起,單論那幾個故事昆汀也遵從着一個主題。他是圍繞着“傳統”這個核心要素在創作的,而導演是圍繞着“公映”創作的。

4.表演:差到不想說,太虛假了。您就想想郝帥媽媽發現戒指那場戲可信不可信吧。

5.文學:我好奇導演所說的文學性從何而來,我因無法忍受這部電影所以提前退場,所以影片是在後半程能蹦出文學性嗎?我不自量力、自以為是地揣測一下,導演不會以為有父親戀女就能碰瓷《洛麗塔》吧?

6.映後:極其反感導演以“公映”為由找觀衆要好評。如果您不喜歡電影可以找别的行當賺錢,沒必要浪費大家的時間。如果您喜歡電影,我不明白為何能做出這部加長版微視頻,制作和内容一樣好的不沾。您如果想以低制作成本和獨立電影的借口糊弄過去,我想說這部電影甚至不如《襯衫該機洗還是手洗》有趣,當然後者也很差。

7.反思:可能是我對FIRST有過高的預期,對FIRST的選片有足夠的信任,所以我難以相信這部作品能入圍電影節,這好比選了個嬰兒參加巴黎奧運。我無法相信那些沒入圍主競賽的劇情長片可以更差。同時我也恨自己為何不早點棄場選擇《焗瓷》,這樣我能開心過一晚上,中國觀衆或許能有幸看到中國電影和中國市場的多樣性。最後,您的CEO可以表達自己的态度,我作為觀衆同樣可以表達自己的态度。

PS:本人能力不佳,加之看了影片後極度失望且生氣,上述評論若存在問題歡迎指出。(其實我想說,我感覺我沒罵好,我不想說髒話,也沒想出什麼極度陰陽的詞彙,所以就罵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