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星,四部4+3.5+5+5
上一歲的最後一本書和豆瓣标記的第100部電影都獻給了這部史詩巨作
3、4部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傑作(尤其喜歡第3部),但是可惜1、2部出了很多問題,說實話讓我前一半看的時候失望大于欣喜
接下來會詳細盤點一下各方面的得失
1️⃣選角:普遍偏老。老伯爵氣質最貼切,皮埃爾演技足以彌補,安德烈還是覺得不夠帥,娜塔莎也是,這麼核心的一個人物,卻沒有體現出來那種美感,說實話個人覺得不如赫本(很多配角倒都比她好看,比如索尼娅和安德烈夫人)。另外娜塔莎雖然說有些地方确實需要戲劇化的演技,但總體還是有點過于浮誇,尤其是微笑能不能不要水平拉伸嘴唇…
最失敗的選角莫過于海倫……實在沒法說了,估計是有醜化之嫌(雖然本來就是比較反面的人物),原著是蛇蠍美人,最後直接改成驕奢潑婦形象了
2️⃣删減情節(僅靠回憶,有差錯請見諒)
第一部:
1.開頭删去了鮑裡斯母親交涉線,勉強不影響
2.删去了傑尼索夫&羅斯托夫線。這個問題比較大,一是失去了表現軍營生活和幾個人物關系的機會,二是之後傑尼索夫在冬獵時的出現顯得前無交代而莫名其妙,後面追求索尼娅的後續也沒交代,到最後一部結尾也沒能很好認出這個人
3.删去了貝格&瑪麗亞線,這點雖然影響不大,但其實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條線,因為貝格還是一個很能表現俄國士兵精神的人物(在電影中多以群像表現,也很好)
4.删去了鮑裡斯&索尼娅線,隻能說是犧牲了次要人物的塑造吧,有點可惜
第二部:
1.删去了布裡安娜小姐線。布裡安娜這條線其實還挺重要,但是删去布裡安娜也就删去了老公爵最後的癫狂,也算删得幹淨,就是老公爵就不應該再在台詞裡提及這個人物了,否則又是前無交代
2.删去了皮埃爾和共濟會線,這點到确實沒問題
3.阿納托利拐娜塔莎那一段表現力遠遠不如原著,好歹表現一下他坐的是莫斯科最快的馬車啊
第三部:
1.删去了拿破侖巧計攻下維也納,雖然有失精彩,但是會戰部分完全足以彌補
2.删去了安德烈一家撤離童山的情節,無傷大雅
3.删去了大量關于安德烈個人的經曆和思考,表現略不足
4.删去了大量宮廷人物關于戰事的讨論,以及作者對于戰争和曆史本身的議論,雖然原著中寫得也很精彩,但删去也無傷大雅
第四部:
似乎沒有特别大段的删減,同上4
3️⃣幾個處理得比較好的段落:
1.第一部,庫拉金家的聚會
2.第二部,決鬥時踩雪的聲音。第二部總體就是平平無奇,就這個點影響比較深刻。
3.第二部結尾的圍獵,屬于難得的原著中比較無聊而電影表現得十分有趣的情節
4.圍獵後娜塔莎的歌舞
5.不用說,震撼人心的會戰,不過打仗方式真的扯(估計曆史也就是這樣)。另外其實跟托爾斯泰原著還是沒法比的,原著真的讓我看着白紙黑字卻能切切實實體會到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感覺。電影主要是厲害的是最後的大段屍橫遍野的空中平推,實在是壯觀到令人啞口無言
6.第四部的莫斯科大火。這個和第三部的會戰是我唯二想象不到究竟是怎麼拍出來的段落,無論是布景還是人員的調度都是空前絕後的宏大而無瑕疵,而且一邊演一邊大火燒着還能找到這麼多機位表現那種極緻的狂亂……五體投地不足以表現對其敬佩
7.處決鏡頭,幾把槍對着兩個犯人的構圖很經典
8.彼佳落馬的那段可以說是全片藝術成分最高的一段
9.拿破侖撤軍時的一路屍橫遍野,作為第二個屍橫遍野空中長推,配以估計是法軍出征前拿破侖的豪言壯語作了一個悲壯的對比,同樣是無與倫比的成功
4️⃣手法
雖然是國家級的大作,攝影手法卻不拘于大片慣用的套路,而是有很多非常先鋒(且成功)的鏡頭,其表現力完全不輸甚至超越了原著,包括但不限于大量多處的第一人稱視角鏡頭,通過對鏡頭的處理達到效果,比如從窗玻璃看景,淚水模糊等(尤其是安德烈看見阿納托利那裡),很有代入感也很有感染力
5️⃣配樂
令人失望的是,配樂基本相當平庸。可能是我讀原著的時候聽的全是巴赫的賦格所以理所當然地覺得很多段落都有自己相适配的賦格吧……但至少第一部那麼宏大的戰争場面也該配個宏大點或者悲壯點的音樂吧?全程放個輕快鼓點的軍歌完完全全浪費了所有悲壯氣氛
後面除了莫斯科大火那段還可以之外也沒印象了,說明也完全沒有任何突出的配樂。要我說這部電影如果感染力不及原著那三分之一都輸在配樂的缺失上,尤其配樂還是電影之于文字渲染感染力的最大優勢之一
ps:第二部萬聖節這個鬼好可愛啊,俄羅斯這麼早就有這麼掉san的東西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