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1959年彩色紀錄片《綠色的原野》的導演對本片創作點滴的回憶。文章載于《大衆電影》1959年第18期,由我整理。感謝“阿怪”資助購買紙本材料。
紀錄片《綠色的原野》反映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屯墾戍邊生活,展現了當地的多民族風情、各民族的革命友愛,以及當地作物面臨枯黃危機時,蘇聯邊防軍和集體農莊給予的無私支援,等等……它音樂優美,鏡頭講究,民族特色濃郁,詩意盎然,是前三十年紀錄片裡的一部優秀代表,值得品味。
目前網上的本片資源畫質比較一般。可到B站或者優酷等平台在線觀看,如:
影片基本信息
片名:綠色的原野
種類:彩色紀錄片
時間:1959年
時長:1小時3分鐘
出品方:八一電影制片廠
編導:張加毅、王傑
攝影:吳迪、王傑、向前
解說詞:張加毅、黎陽
作曲:田歌、方丹
錄音:何寶錠
解說:張聰、林如
剪輯:薛蘊華
制片:張豐收
演奏:新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指揮:施國禮
獨唱:孟貴彬、雷風
合唱:中央樂團合唱隊
男高音領唱:吳其輝
女高音領唱:陳焉
女中音領唱:羅天婵
合唱伴奏:中央樂團交響樂隊、新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樂隊指揮:秋裡
在“可克達拉”草原
——《綠色的原野》拍攝散記
作者:張加毅
去年冬天一個嚴寒的日子,我們來到可克達拉草原。“可克達拉”——維族語即綠色的草原,它處在我國新疆西部邊境,它的西邊就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在可克達拉農場的場部,我們和場幹部認識了。這個農場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農四師,由十三個民族組成。不久前他們為了新建一個農場來到可克達拉草原。場的領導幹部向我們介紹了十三個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習慣。他們雖講的非常仔細,可是我卻一點也不懂,政委李庚有同志要我去親眼看看。
在朋友家裡作客
我們的車子在白雪皚皚的草原上行馳,車輪不時的陷進深雪,我們隻好下來推它前進。經過了兩小時艱難行程,眼前出現了一個個雪堆。農場的領導幹部對我說這叫“地窩子”,我心裡想這樣矮小的房子一定很窄小很潮濕,當打開門簾走進房間,一股溫流撲了過來。主人發現來了客人趕快過來和我們握手,我環顧了一下房間的四周,發現我剛才的想法是錯了,房子不但溫暖,而且非常寬暢[敞]明亮,房門的對面牆上挂着一張玫瑰花壁毯,壁毯下面是一張鋼絲床,地上鋪着漂亮的地毯。矮矮的窗戶上挂着花邊床簾,窗台上擺着兩盆盛開的鮮花,窗戶下面擱着一張桌子,上面擺設着鐘表,香水瓶和花瓶,每樣東西都用小巧的花邊遮蓋着。
維族主人請我們坐在地炕上,年輕的主婦端來了一張小炕桌,然後提來了一壺紅茶和一盆牛奶,還有些馕、方塊糖,和一盤子馬腸。主婦把茶和牛奶攪在一起,給我們每人盛了一碗,臨出發前我才吃了飯,肚子一點也不餓,我正想謝絕,李庚有同志吿訴我說這是兄弟民族的習慣,不吃他們是不高興的。剛喝了一碗奶茶,男主人打開了一瓶白酒,倒在一個大杯裡,說了幾句歡迎的話,然後一飲而盡。接着他又倒了一杯,遞給我,一杯酒足有四五兩,我從來沒有喝過這樣多酒,我婉言謝絕,這下可使主人傷心了,他說:“過去沒有人看得起我們,黨的民族政策使我們才有了幸福生活,今天黨又派你來為我們拍電影,黨和毛主席時刻都忘不了我們。可是你卻……”主人傷心的流出了眼淚,我被他這些激動的語言感動了,接過酒杯,猛的一口喝了下去,主人高興的笑了,他擦了擦眼淚唱了起來,歌詞是什麼我沒有聽懂,不過從他臉上的表情和偶而[爾]的詞句裡唱出毛主席,知道他是在歌頌黨,歌頌毛主席,歌頌自己幸福的生活。
不大一會兒,女主人又端來了一盆熱騰騰的大米飯,李庚有吿訴我說這是維族最講究的羊肉抓飯。主人知道我不會用手抓,就來教我,看見我學會了技術,高興極了。
這一天,我們應了許多民族同志的邀請,到各家去作客。從中午一直吃到下午,喝了可爾克茲[柯爾克孜]的酸馬奶,吃了烏茲别克的奶煮米和蒙古族同志的熏肉。回來的路上農場的領導告訴我這隻是十三個民族的一部分飯食,他并且建議把各族人民的生活拍入影片,通過這次的作客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這真是一幅民族兄弟幸福生活的寫照。
卡不都拉的婚禮
今年7月間,我們正在農場裡拍攝,幾個骁勇的騎士朝我們跑來了。很遠我就認出來這是畜牧隊的指導員巴達同志,巴達同志下了馬告訴我,他們隊上有一個優秀的哈薩克戰士卡不都拉要結婚了,要我們趕快去拍電影,我們停止了拍攝跟着他來到了牧場,老遠我們就看見一堆人圍着蒙古包,一片哈莎克[哈薩克]歌聲在草原上回蕩。我們提着攝影機走近了蒙古包,裡面許多年輕的婦女在新娘頭上撐着一塊紅緞子,姑娘們圍着唱着歌,哈莎克[哈薩克]人的風俗,在結婚時一切語言都是通過唱歌表達出來。
蒙古包的外面,卡不都拉和幾個朋友坐在草地上聊天。草原上客人們在刁羊,幾十個騎士搶着一頭死羊,一直到把死羊撕碎為止。
吃過抓羊肉後,人們開始了追姑娘,這是哈莎克[哈薩克]人最有趣的遊戲,年輕人自己選好了對象,一對對的離開了人群,慢慢的向目的地走去,有的小夥子向姑娘說着笑話,有的小夥子抱着姑娘接吻,沒有一個姑娘反抗,這是追姑娘的規矩,在去的路上小夥子向姑娘提出任何條件,姑娘都不許反抗,回來時,姑娘縱馬追上小夥子,即使用鞭子抽打,小夥子也不許還手。不過在回來時卻沒有看見一個姑娘用鞭子抽打小夥子。我問一個上年紀的哈族老人,他告訴我說,這是新社會啊!年輕人都選擇了情投意合的伴侶,當然她就舍不得抽打了。
晚上,作為洞房的蒙古包四面打開了,姑娘們坐在裡面,小夥子坐在外面,男女對唱着。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婚禮才算結束。
到蘇聯拍攝
可克達拉緊靠着蘇聯,一條小小的霍爾果斯河躺在兩個國家的中間,中蘇兩國都用這條河水灌溉莊稼。可克達拉的田禾正需要水的時候,水突然不夠用了,田苗眼看着枯黃了,這時農場确定派副政委阿吉約夫去蘇聯紅色東方集體農莊請求支援,我們覺得這是很好的材料,确定跟阿吉約夫同志一塊去拍攝。
蘇聯同志的熱情是無法用筆墨來描繪的,我們雖然在紅色東方集體農莊拍攝,但很多農莊都請我們去他們農莊作客,每到一個農莊,人們總是非常熱情的領着我們到處參觀,并請我們吃最好的民族飯。最使人念念不忘的是潘菲洛夫市的食堂經理阿裡山大洛夫娜。這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姐,每當我們去用飯時,她總是坐在我們身旁,唯恐我們吃不好,她發現我們這些人吃肉不大習慣,她就另外找來了廚師為我們作餃子和大米飯。有幾次我們吃的少了些,她流出了眼淚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我們有的同志生了病,她親自給病人送飯送藥。
在蘇聯住了短短的十天,我們又一次深深的體會到了蘇聯黨和人民對中國人民這種深厚而又真摯的友誼。
我們懷着難舍的心情離開了蘇聯,臨别時,許多同志托我們向中國人民問好。
(載《大衆電影》1959年第18期,1959年9月26日,第28-29頁。)
附錄:作者簡介
張加毅(1925—2004),著名導演、詞作家。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縣。1940年起,曆任文工隊長、文工團副團長、軍文工團團長、文化科副科長、代科長、文化科副科長、代科長、文化部助理員等職。
曾在《血淚仇》《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武松》《獅子樓》《劉胡蘭》《鋼鐵戰士》《戰鬥裡成長》等劇目中飾演主要角色和配角并擔任導演工作。創作了《一副水擔》《戰鬥友誼》《友誼》等文學劇本。
1953年調到八一電影制片廠任編輯兼導演、新聞編輯組副組長。編導的影片有《抗洪水》、《解放大陳島》、《海防民兵》(合作)、《移山填海》、《珊瑚島》、《綠色的原野》(合作)、《鑽井千米滿堂紅》、《海島上的豐收》、《新戰士的家信》、《海上南泥灣》、《向毛主席彙報》(合作)、《南海諸島》、《歡送回台》、《啊,台灣》(合作)、《愛國一家》(合作)、《思親曲》(合作)、《跨征途》(合作)等。此外,他還為《綠色的原野》、《航标兵之歌》、《美麗的台灣島》、《思親曲》等紀錄片創作了插曲。其中為《綠色的原野》創作的《草原之夜》已廣為流傳,并獲獎。離休幾年來拍攝了電視片《時間就是金錢》、《台山風情》和連續劇《水浒外傳》,還創作了《浪子燕青》、《中國民族婚禮》等影視文學劇本一百部(集)。後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2004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
(參考百度百科詞條、豆瓣詞條)
整理:@旌旗紅
排版:@旌旗紅
特别感謝“阿怪”資助購買相關雜志的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