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半集,隔了一天至晚,沐浴更衣更深人静,方才舍得细细看完。从此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此花开尽更无花,六宫粉黛无颜色了……
第一次如此动情而无实质内容地写剧评,大抵因为亮眼精彩的点实在太多,往日值得大书特书的优秀剧情、人设、视听语言和表演,在这里是步步生莲,实在记不过来了。看这部剧,真的从根本提升了我为人的视野和见解,竟是对人类社会中许多原本模糊不解的现象,顿时“豁然开朗”了。但我想若非先有一番在剧组历练的“开悟”,也难以从此中看出种种人心的曲径幽微之处。前两集是去剧组之前看的,那时觉得看不懂,不好看;三集之后是去完剧组看的,一下全都懂了。
夸哪一处都嫌没能周全夸到其他处,实在是说不尽的。
总之,通常的剧为了写出精彩的剧情,时常舍弃次要的剧情,让人物都为实现某个桥段而服务。《大明》却是每个人物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真实地运动,这首先需要的即是——编剧真的知道这些不同阶层三教九流性格各异的人是怎么想的、又可能怎么做。只此一步,已惊为天人,令后来人全部望尘莫及了。
导演的艺术手法也很给力,我认为这是很符合电视剧艺术特性的技巧:到位,精彩,但不抢戏。故事、人物,永远是第一位的。里面用黑白镜头表现回忆、想象或象征的手法,很有意思。因为其中的指涉不是完全吻合的,倒有点儿左岸派“声画对位”那意思了,是更高一层的艺术表达。还有屡次出现的不符合时代的钢琴和吉他配乐,我很喜欢。用《小狗圆舞曲》写贪官的强弩之末,多自由。这是大明的故事,但不独是中国,当然也不止是古代。还有严嵩和嘉靖,几次话语用虎啸替代,太神了,绝妙。跳切和字幕出现的时机也很有味道。
表演上,好得惊心动魄。是第一次完全理解了真正的好表演是怎样的表演。原来仅仅借助眼神和肌肉的抽搐,无尽的意思已尽在不言中。根本不需要絮叨的台词释义、更不需要突兀的旁白解读。连配角甚至过场龙套都演技卓绝,真是此生唯一仅见的一部了。在浙江水患缺粮的背景下,一场戏讲大人物们在前景谈论改稻为桑的事,而远处后景根本看不清的地方,一个站岗小兵扶着长枪软倒下去(我也想过是否不是演的,而是龙套演员真的中暑晕倒了,但导演在监视器前不可能看不到,现场也不可能不骚乱,所以最后保留下这个镜头也就是一种表达了)。若不是弹幕提及,估计凭我的眼力无论如何注意不到,但诸如此类的细节全部通通都在戏里。很多时候后景角落里什么人在冷笑,什么人神色不对,这些都是看见了就看见了,没看见也不影响主线剧情。于是一场戏看出百种情,实是美妙。唯独芸娘,让我觉得演技不太好,因此总让这个角色多了一份矫揉造作之感,和其他人不太匹配得上。得知了什么叫“好”之后,才能知什么叫“坏”。
最关键的是,导演居然能把这班演员调教成这样,让人顶礼膜拜犹觉不足!!这得是多么融会贯通掰开揉碎地讲解前后关系,方能得此呈现啊。望尘莫及,望尘莫及。脑子如此清楚,心肠又如此剔透。
也是这部剧,让我第一次深刻意识到:情商是与智商完全并驾齐驱的一种能力。高瀚文智商绝对不低,但因情商平平,在剧中简直成了个遭各方搓揉的“丑角”。这部剧是人与人之间情商的较量,智商倒只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而已。有时我甚至在心里感叹,人类能进化出如此深刻复杂的心智,又如何不是一种伟大?
最后,我好喜欢小阁老(主要是夸演员啦),他好可爱!!????随时随地疯狗骂人太好玩了,磕一口张严~????
曾经沧海难为水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青铜时代、千禧年与白银时代
我对这部和《刺秦》是相反的感受路径——开头觉得风格装逼太过,剑招也有点太玄,看得不顺眼;但到结尾,抛出的悬念和命题被很好地解决了,情绪推到最饱满处,几点细节处理也颇绝妙,故而又喜欢起来。这个故事只有极少的几个角色,却有很多的箭、很多 ...